貝加爾湖的白玉有山料,也有籽料;有白色、青白色、青色等品種,也有棕色、褐色品種。由于礦區位于被原始森林覆蓋的山上和山下的河流中,開采甚為不便,產量也較小。
鑒定:相對和田白玉而言,俄羅斯白玉的質地亦顯粗澀,且白而不潤,有時給人的感覺是“死白”或“僵白”。若將二者放在一起比較,前者溫潤而白得細膩,后者粗糙而白得無神。據馬進貴介紹,俄羅斯白玉在雕刻時容易起“性”,細工比較困難,容易崩口。有人說經常日曬雨淋,俄羅斯白玉還容易起膈、開裂和變色。
另外,將新疆白玉切成片狀,敲擊時發出的聲音正如古人所言:“其聲清引,絕而復起,殘音遠沉,徐徐方盡。”而俄羅斯白玉發出的聲音則達不到這種效應,顯得沉悶。也有行家憑經驗認為俄羅斯白玉泛紅,而新疆白玉泛青,這僅是一種感官經驗。
韓料:可能與紅山玉器有聯系
近幾年來,一種產自韓國的白玉讓不少和田玉專家傷透了腦筋,因為乍一看,這種玉料與和田玉差別不大,幾可亂真。這種玉料就是和中國東北地區有著密切歷史淵源的韓料。
韓國江原道春川地區一個玉礦出產透閃石軟玉,多為白色,略顯青黃色或棕色,化學成分與和田玉基本相似,硬度和密度接近和田玉,摩氏硬度約為5.5。這個產地位于韓國與朝鮮分界線的南側。羅伯特·費雷1991年研究認為:在韓國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制工具就是用春川所產的白玉琢制的,在位于首爾的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這些古代玉制工具可以切割皮革。費雷甚至認為:韓國新石器時代玉制工具與中國東北遼寧地區的紅山文化的玉器可能有某種聯系。其實,歷史上朝鮮向中國進貢的時候就有玉器,還有人參、北珠,只是韓料老坑已經采完,目前挖掘的大概是新坑。
鑒定:從筆者手頭幾塊得自廣東某韓料加工廠的玉料可以看出:韓料雖然與和田玉的化學成分相近——都是以透閃石為主的玉石,硬度與密度也相近,但其蠟質感強,溫潤不足而干澀有余,結構不很細膩,玉里面的云絮狀紋理呈團塊狀,更顯渾濁感,具有粥樣糊狀的鮮明特征。還有,韓料上手后感覺偏輕。
岫巖玉:可能改寫和田玉歷史
上個世紀70年代,在遼寧海城、岫巖和寬甸地區的在鎂質碳酸鹽巖中,地質工作者發現了一種與蛇紋石巖不同的玉石,這種玉石透閃石含量較高,硬度也高過蛇紋石玉石。此外,二者在顏色和半透明度方面也有區別。這就是與岫巖蛇紋石玉石明顯有別的岫巖軟玉(Xiuyan Jade)。
二十多年后,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考古學家趙朝洪等發現了東北紅山文化所用的很多玉材的來源就是這種岫巖軟玉,當然也有岫巖蛇紋石玉石——這在考古學界引起了強烈的轟動。
鑒定:與和田玉比較,白色岫巖軟玉因為含有一定量的蛇紋石而多顯黃色或綠色色調,滋潤感和油性稍差。此外,其硬度和比重較和田玉也略低。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也是非常重要的白玉出產國,其白玉產于南澳的科韋爾地區。澳大利亞的玉礦是由當地一個農民席勒于1966年發現的,阿得萊德大學、南澳博物館和澳大利亞礦業開發實驗室聯手對其進行了鑒定。由于所有權發生爭議,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得到有規模的商業開發。科韋爾軟玉與和田軟玉成因相同,產出環境類似,且產量巨大,估計會對未來世界白玉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