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品牌如何應對?
與奢侈品集團對渠道的爭奪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獨立品牌較少對渠道進行深度和廣度布局。以百達翡麗最為典型,在中國也不過2家零售終端(表5)。
百達翡麗的秘訣:控制產量
在鐘表行業,百達翡麗的地位無可爭議。2008年,在佳士得的鐘表拍賣記錄上,百達翡麗壟斷前十位,其兩款腕表以396萬美元和307萬美元雙雙打破了2007年236萬美元的記錄。
于1839年建廠的百達翡麗,成立至今總產量60萬只左右,年產量不足2萬只,每款不超過1萬只。訓練一名百達翡麗制表師需10年時間。百達翡麗的保密車間,每年僅出產一只手工制造的腕表,價格在人民幣3000萬元左右,而制作這樣一只腕表耗時8-10年。
捆綁與代理商的利益共同體
位居權貴的百達翡麗,可謂深居簡出,在中國所有的代理零售渠道都見不到其身影,買家僅能從其設在上海和北京的兩家授權零售店購買到百達翡麗的腕表。據業內人士介紹,像百達翡麗這樣“奇貨可居”的品牌不會選擇進入代理零售渠道,而是僅對少量的零售網點進行深耕細作。如此低調,依然位居《新財富》“中國資本圈最受推崇的奢侈品牌榜”第二名。
控制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節節高升
佳士得最近三年的拍賣數據顯示,鐘表類拍賣價格前十位基本被百達翡麗包攬,在奢侈品開始掉頭向下的2008年度,更是如此,拍賣價格上更以395萬美元的價格打破2007年236萬美元的記錄(表6、7),行業趨勢向下絲毫不改百達翡麗的璀璨。這一成績令卡地亞、朗格、勞力士、寶璣都難以望其項背。
依賴北京、上海、東三省三大市場
統計數據表明,在各大奢侈鐘表品牌對中國市場的跑馬圈地中,均依賴北京、上海和東三省三大市場,但凡國際鐘表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必從東北市場打響第一炮,而后擴及北京和上海市場。在我們選取的16個樣本中,只有歐米茄、伯爵和卡地亞對這三個市場的依存度低于50%,分別為40%、43%和45%,遠低于百達翡麗的100%、朗格的83%、愛彼和寶璣的64%、江詩丹頓的62%,初步完成全國化布局。歐米茄率先成功運用體育營銷,打破地域局限,一舉完成76個城市的分銷渠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