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珍珠看中國,中國珍珠在諸暨”。金融危機襲來,當諸暨這個老牌珍珠市場調轉槍頭瞄準內需之際,距其不遠的義烏,已悄悄地開始撬動外國人采購珍珠的錢袋子。
兩個半月前,義烏珍珠貿易中心在義烏市稠城街道低調開業(yè),如今吸引入駐的商鋪已達77家,預計明年初將達90家。這與諸暨預算投資30多億元的華東國際珠寶城比起來,顯然是“小巫見大巫”。
不過,就是這個不到華東國際珠寶城十分之一商家的新市場,憑借身處世界小商品貿易中心的國際化地位,試圖撼動當下浙江乃至中國的珍珠市場格局。
面對經營30多年的老牌珍珠市場,義烏這一蹣跚起步的珍珠市場新秀,何以找到生存空間?這將會是一場“蟻象之爭”?還是有望形成“比翼齊飛”的共贏態(tài)勢?
外國客商不必繞道諸暨
過條馬路就能買到珍珠
義烏珍珠貿易中心其實就是兩條街——稠城街道長春社區(qū)7街和8街,別看它現在規(guī)模不大,前來采購的客商卻源源不斷。其中的奧秘是,這兩條街的對面就是世界小商品市場。
與華東珠寶城不同,珍珠街上賣珍珠飾品的商家并不多,70%以上賣的都是小商品市場里買不到的珍珠原材料。這一新興珍珠市場瞄準的就是世界小商品市場分流出的龐大客流。
“中國淡水珍珠交易總量占世界90%,來義烏采購小商品的很多客商,往往會順道采購珍珠。以前,到了義烏還需驅車一個半小時到諸暨山下湖采購,現在過條馬路就能買到,節(jié)約了時間與成本。”義烏市珍珠行業(yè)協會會長駱曉斌說。
依托家門口的大市場,義烏珍珠貿易中心天然擁有了發(fā)達的物流、龐大的人流,在駱曉斌眼里這是深藏于山下湖的諸暨珍珠業(yè)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短短兩個多月,該貿易中心銷售收入已過千萬。
義烏當地有3000多戶珠農,金融危機中,國內的珍珠行業(yè)飽受沖擊,珠價一落千丈,頗為“受傷”的珠農多次呼吁建立自己的銷售終端。駱曉斌說,現在開辦義烏珍珠市場正是為了把松散的養(yǎng)殖戶聚集起來,形成一條更健康的產業(yè)鏈。
老牌市場抓牢專業(yè)買家
諸暨珠農義烏“借船出海”
諸暨山下湖,占世界淡水珍珠總產量的73%,全國總產量的80%,此前,一直經營著美國、日本、俄羅斯及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珍珠市場。金融危機下,這個老牌市場顯然已經學會了用“另一條腿”走路——通過旅游開拓國內市場。去年4月,華東珠寶城開業(yè)以來已吸引游客50多萬,2008年實現銷售總額42億,今年有望突破50億。
且不說,義烏珍珠市場從產銷量與商鋪量無法與其相比,在整個業(yè)界的知名度與市場地位顯然還很懸殊。華東珠寶城策劃營銷經理彭小兵認為,諸暨山下湖是全球最大的淡水珍珠養(yǎng)殖、加工和交易中心這一地位并不會被撼動。
“義烏市場吸引的往往是非專業(yè)買家,而業(yè)內大宗珍珠批發(fā)往往還是要來山下湖精挑細選。”彭小兵說,“山下湖有強大的珍珠加工能力,1500多家商鋪使客商擁有巨大的選擇空間。”
比市場主體間“較量”更為微妙的是諸暨一些珠農的心態(tài),外商面前的這個義烏珍珠市場究竟會不會把生意搶走?要是自己也搬到這個前沿窗口是不是會解決更多珍珠的銷路?
前車之鑒是,諸暨的另一大產業(yè)集群大唐襪業(yè)已有很大部分是通過義烏走向全世界。到義烏去,已經有人在行動了。目前,義烏珍珠市場上來自諸暨的珠農已占三分之一。在義烏長春社區(qū)8街開珍珠商行的詹仕勇是土生土長的諸暨人,他認為,義烏的優(yōu)勢在于貿易出口,諸暨珍珠商人也想“借船出海”,將珍珠貿易做得更大。“我來義烏開店后,就有不少同行來電咨詢,有的還親自前來考察。”
珍珠市場格局或將生變
優(yōu)勢互補與差異競爭共存
“金華人養(yǎng)殖,諸暨人收購”是長久以來兩地珍珠業(yè)的傳統。經過30年發(fā)展,諸暨珍珠市場背后集聚了一大批從業(yè)人員,他們掌握著珍珠的深加工工藝,并且誕生了幾家年產值上億元的規(guī)模企業(yè)。而義烏卻沒有這種基礎,也很難克隆它的成功,義烏很多珠農正是靠諸暨人上門收購完成了原始積累。
駱曉斌說,而如今,義烏希望通過開辦珍珠市場,形成“諸暨加工、義烏銷售”的格局。“義烏市場的國際化地位有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希望更多諸暨珍珠可以利用好這個平臺。”
這種優(yōu)勢互補目前來看,還顯得有些一廂情愿,華東國際珠寶城相關負責人認為,產業(yè)積聚需要長期積淀,目前義烏珍珠貿易中心再業(yè)內尚缺乏知名度,很難形成規(guī)模。
在其看來,未來兩大市場更多將是差異化合作路線,并不會形成很大競爭關系,義烏珍珠市場更多是華東珠寶城的分銷市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