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大清帝國風雨飄搖,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無可奈何地走向衰落。清政府伙同外國侵略者聯合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這期間出現了一段所謂的“同光中興”歷史時期,社會生活暫時恢復了平靜,景德鎮自鴉片戰爭以來不景氣的制瓷業有所復蘇,為宮廷燒制了不少精品瓷器和祭器。慈禧太后為慶賀自己的五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制作大量瓷器,造型式樣幾乎囊括了傳統的各類器物。據《清檔》記載耗費白銀達30萬之巨,令人震撼。
清末朝野文人雅士特別推崇前朝的瓷器,經過列強的大肆劫掠,前期瓷器大量散失,數量稀少,古玩商為謀取暴利,競相仿造,以贗品冒充真品,這大大刺激了景德鎮的仿古造假之風。
這尊光緒仿明萬歷五彩鼎式香爐,高17厘米,直徑22厘米。造型優雅,胎質潔白,直口束頸,爐里外均施滿釉,爐頸的兩側,各配置一翹式長耳,與明代對稱的官帽頗為相像。雙耳正面描繪如意寶物和吉祥云紋,側邊繪有紅藍青三色交替的回紋,爐唇微微凸出,上面繪有青紅綠海濤形幾何紋飾,正中為寄托款,“大明萬歷年制”楷書,筆跡規整,遒勁有力。束腰處錯落有致地繪有黃藍紫色纏蓮枝。爐身有接口,這是仿明代瓷器的工藝特點,上面雖施了厚厚的白釉,但接口處仔細觀察,依舊可以看得見,甚至還能摸得出。
爐的視覺中心為三幅開光的雙龍戲珠圖案,六條五爪金龍,騰云駕霧;紅黃綠青藍紫,色彩繽紛。每幅雙龍圖案上的龍色彩都不同,它們交叉配色,變化多端,如龍身紅色,龍頭為黃色;龍身綠色,龍頭為紫色;龍身黃色,龍頭為青色;龍身綠色,龍頭為紅色等。寶珠呈紅色和黃色。神龍上下,祥云繚繞,整個圖案色彩艷麗、豐滿大氣。
這尊仿明萬歷五彩鼎式香爐,釉面有橘皮樣的凹凸感,俗稱“橘皮紋”,這是刻意為之。清乾隆時期仿明的“橘皮紋”還精細一點,以后日見粗糙。明宣德景德鎮窯瓷器的釉面,由于工藝原因,多有橘皮紋,此為鑒定宣德瓷的一大根據。橘皮釉的產生,據科學分析,由于釉漿的高溫黏度不大,流動性差,或釉層太薄,或釉層不均勻,或燒成溫度過低,使得釉面熔化不良;或燒成時冷卻過慢,造成釉面析晶;或坯體表面修整不善,施釉不足,無法彌補坯體表面的不平等,結果就出現鬃眼和“橘皮紋”。
五彩瓷一般可分為青花五彩和純釉上五彩兩種。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畫出所繪圖案的藍彩部分,然后罩釉燒成,再在其余部分各按所需繪彩,復入彩爐二次燒成。目前所見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宣德時期的,但很少見,西藏薩迦寺有收藏。嘉靖、萬歷時期五彩器物比較多見,而且出現了大的罐、瓶類,但是胎骨明顯變厚。它與成化彩瓷迥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藍色外,還有釉上紅、綠、黑、孔雀藍、紫、褐、赭等色和金彩,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五彩瓷,清嘉慶至民國均有仿制。光緒、民國仿品也有幾乎可以亂真的,其特點為:胎體堅硬,大都顯得過輕或過重,釉表有新品的浮光,釉面混濁不清,釉胎結合比較疏松。但也有用康熙舊胎后加彩的,故不能簡單以釉胎來辨別真偽。仿品紋飾繪畫不清,運筆板滯乏力,線條生硬,筆意時斷時續,缺乏神韻;仿品施彩沒有真品因歲月的流逝而泛出的“蛤蜊光”,往往是火光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