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飾品熱有雙重誘因,“保值引發關注”只是原因之一,而“款式豐富,工藝精良”是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王立新談到了三個“不是”,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對行業而言,黃金熱是好事,也是機會。希望業者不要在熱浪中迷失,要一如既往地改進款式和工藝,將黃金首飾制作得更精美。”
一段時間以來,“黃金熱”已成為市場共識。在老百姓的黃金購買潮中,投資類黃金產品和黃金首飾雙受益。在市場的熱浪面前,很多業者陷入反思,市場有沒有過熱,存不存在隱憂?總有一天,潮水會歸于平靜。到時,行業會如何走,企業該怎么做?
帶著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世界黃金協會大中華區總經理王立新。他分析了黃金熱因素(尤其是黃金飾品熱)誕生的原因,認為:“保值、增值不是黃金飾品熱的唯一誘因。因為行業堅持創新、長期投入,才真正把握住了潮流中的機會。”
翻開世界黃金協會的《2009年第二季度黃金需求趨勢》報告,我們看到,中國內地的“黃金熱”已經是一個被數字具體化了的事實。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黃金總需求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9%;按美元價值計算,下降了6%,降至213億美元。與之相反,中國的黃金市場卻表現出了獨特的生命力。2009年第二季度,大中華區黃金需求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9%,凈零售投資與去年相比增長了35%,金飾需求增長了4%。報告指出,這些增長都源于中國內地需求的持續旺盛,抵消了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需求的疲軟,其中,中國內地第二季度的金飾需求同比增長了6%。
這組數據說明,現階段,中國內地是一片“黃金炙熱”的土地。無論是投資類黃金產品還是黃金首飾,熱潮現象均有體現。王立新指出,在兩大領域,消費增長的絕對值都很大。“因為基數不同,所以增加的百分比不同。在內地,首飾市場比投資市場成熟,市場規模更大。”
他認為,金融危機使黃金安全、保值、增值功能凸顯是誘發“黃金投資產品熱”和“黃金飾品熱”的共同原因之一。“保值是黃金的傳統功能。
在金融危機的特殊時期黃金的這一特殊功能再次被證明,保值觀被強化。與以往相比,人們向黃金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但他更強調,飾品熱有雙重誘因,“保值引發關注”只是原因之一。“款式豐富,工藝精良”是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關注黃金后,人們來到了零售終端,看到了款式新穎、工藝精美的首飾。感受到它們的魅力后,消費者進一步確定了購買行為。”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業者。這些年來,行業一直在協會的幫助下,共同推廣“唯有金”,生產“純金精品”。為創新產品,改進工藝,加強宣傳,業者做了大量投入。這一切努力,使“吸引眾人眼球”,變成了實際的購買行為。
采訪的最后,王立新扼要地談到了三個“不是”,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對行業而言,黃金熱是好事,也是機會。希望業者不要在熱浪中迷失,必須一如既往地改進款式和工藝,將黃金首飾制作得更精美。”
顧客不是非理性消費
“黃金沒有‘過熱’,顧客沒有非理性消費。”王立新認為,面對黃金飾品,中國內地的消費者非常成熟。人們的購買行為建立在佩戴的基礎需求之上。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內地曾經出現過黃金飾品搶購風。當時,人們尚未走出物資供應緊缺的時代,乍看到黃金首飾,有些無所適從。而今,兩輪黃金熱中有著本質的不同,F在,顧客早已經過商品大潮的洗禮,越來越理智。“首先,金首飾的佩戴理由充分。其次,款式足夠吸引顧客。滿足這兩個條件后,還能保值,消費者就更容易被黃金飾品所打動。”
關注金價不是理念的倒退
有業者擔心,消費者對黃金價格的關注,不利于黃金首飾的長期發展。這些年來,行業一直引導消費者關注款式和工藝,而不應過度關注黃金單價。他們認為,黃金熱中的輿論氛圍在關心金價的起伏漲跌,讓人們極端的以金價作為是否購買的決定因素,這與行業長期以來所倡導的黃金飾品應強化款式設計、工藝,以及文化等附加值的理念背道而馳。這是一種理念的倒退。
王立新認為,關注黃金價格并不是理念的倒退。黃金原料價格波動,是與生俱來的金融屬性,是黃金首飾不能逃避的特質和優勢。“在歐洲,黃金產品以18K金為主。但在中國內地,含金量在99.5%以上的千足金飾品是絕對主流黃金首飾。”
這點也正是能保持中國金飾需求在金價上升時還持續增加的原因之一。中國的黃金首飾離不開黃金的金融屬性。
他說:“保值是黃金本身的優勢,不用避諱。事實上,老百姓越覺得黃金保值,黃金越好賣。”
金融屬性不是飾品熱的長久動力
王立新指出,雖然黃金飾品的銷售在黃金熱中受益,但金融屬性不是促進首飾業發展的長久動力。“黃金飾品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繼續改進款式和工藝是立足的根本。”
這為業者敲響了警鐘,在搭乘熱銷快車的同時,業者要一如既往地保證產品的成色,堅持投入,讓黃金首飾變得更加精美,更加打動消費者的心。王立新說:“顧客一旦被傷害,被欺騙,就很難再回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