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布查與“黃金文明”
B=《外灘畫報》
S=上海博物館展覽部副研究員邢曉舟、上海博物館教育部呂維敏
B:相比起瑪雅文化、印加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與它們并立的奇布查文化對我們來說要陌生許多。
S:奇布查文明是哥倫比亞地區的印第安文明,北與瑪雅文明接觸,南與印加文明交匯,它是由一個個獨立的酋長國組成的,酋長國既不是部落也不是國家,它是一個獨特的人類學概念,比“部落”要大,卻沒有“王國”那樣統一、系統的社會體制和組織。西班牙人來到這里時便發現,這里沒有一個酋長國擁有大面積的領土。
這一地區自安第斯山脈北端延伸至加勒比海沿岸,地理特征豐富,包括河流、海岸、沼澤、雨林、高地、低地等各種地形,各酋長國的印第安人居住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也就形成了各異的生活方式。他們有著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自然也就帶動了貿易的興盛。這些分散的酋長國構成了哥倫比亞地區的印第安文明體系。這里沒有瑪雅文明在書寫、算術、天文方面的成就,也沒有造出印加帝國的太陽神廟或阿茲特克的金字塔那樣雄偉壯觀的建筑,然而這群安第斯山脈北部的印第安人創造了以獨特的黃金(231,-2.48,-1.07%)制造業、宗教理念和自然觀、宇宙觀而著稱的“黃金文明”,位于拉丁美洲四大古印第安文化之列是當之無愧的。
B:展出的金器在顏色上好像差異挺明顯的,有的偏紅一點,有的偏青一點,它們是合金嗎?
S:我們說“金器”這個概念,是指含金量30%以上的,就稱為金器。展出的這些黃金制品是古代哥倫比亞最常見、也是水準最高的金器,它們的含金量都比較低,許多甚至在30%以下,有一些是金銅合金,當地將金銅合金稱為“tumbaga”,含銅70%。我們可以認為,這種“tumbaga”是哥倫比亞金屬藝術中最卓越的金屬,它比黃金硬,可以更好地保存裝飾細節;它的熔點比黃金低,熔液也沒有黃金熔化時那么黏,更容易流入模具的溝槽和小洞,金的黃色和銅的紅色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的顏色效果。古代印第安人用金制造各種東西,并不只是因為金的貴重,圖案、顏色、光澤、不易腐蝕性都具有重大的價值,甚至比金作為貴重金屬的價值更重要。它的光澤和顏色意味著它與太陽的聯系,也就是聯系著一種造就生命的力量。太陽被視為創造物、萬物之父,金銅合金制成的金盤就像一個太陽一樣散發出光芒。所以不僅保存下來的器物大多都是金銅合金的,而且從藝術的角度看,這些作品也是最出色的。
印第安人也十分注意節約資源,從來不輕易浪費任何一種提煉出來的貴金屬。簡易坩堝無法達到熔化鉑金的高溫,他們就將鉑金與金粉混合加熱,黃金熔化后會將鉑金顆粒粘合包裹起來,待冷卻后再錘打,就可以制作小型器物。因此也造成了各件黃金制品的成色和組分差別較大,器物表面也多姿多彩。
B:那么古代印第安人是怎么使那些含金量低的金銅合金并使它們顯得那么金燦燦的呢?
S:這是當年西班牙人千方百計想要搞清楚的秘密,可以讓含金量很低的金銅合金發出金光,讓器物閃耀得好像用高質量的黃金做成的一樣,那豈不是一件妙得不得了的事嗎?貢薩洛·費爾南德斯·奧維多(Gonzalo FernandezOviedo)在他的著作《印第安歷史與自然》一書中寫道:“如果歐洲或其他地方的基督徒們掌握了這個秘密,一定很快就會成為特別富有的人。”但印第安人保守這個秘密,西班牙人只知道他們使用了一種草劑。實際上印第安人在器物表面運用了鍍金的方法,他們通過敲打器物表面加快銅的氧化過程,再用酸性的草液去除那層氧化銅,器物表面就形成了一層金,反復進行這一程序,那層金就會越來越厚。
大約在公元10世紀時,秘魯地區的摩奇卡人已經學會了“貧化鍍金法”和“電化學置換法”,前者是除去金銅合金表面的銅顆粒,后者將黃金放入由鹽和腐蝕性礦物質組成的酸性溶液中溶解,再把銅器放入溶液后溶解部分銅,析出的黃金就附著于銅器表面。鍍金后經過拋光打磨,金器表面就熠熠生輝了。成品的效果相當驚人,金膜均勻平整,而且相當薄,顯示了印第安人高超的冶金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