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料器收藏漸成氣候
將于10月舉行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中,“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乾隆”專場是最富特色的場次之一。其中一件“清乾隆御制仿雄黃料紙槌瓶”料器作品堪稱精品。行內人士指出,作為中國明清皇室鐘愛的特色手工藝制品,料器的生產歷史悠久,名家輩出。但與玉器、翡翠、瓷器等成熟的收藏品類相比,它因屬于“小項”而受關注程度有所不及。但也正因如此,可能形成價格洼地而具有特殊的收藏價值。近年隨著收藏者的視野愈加開闊,精品料器的收藏已經漸漸形成氣候。
料器精品身價數千萬
蘇富比秋拍中的這件“御制仿雄黃料紙槌瓶”屬于清宮造辦處玻璃廠生產時間最為悠久的料器品種之一。色彩渾然天成,形成變幻莫測的紋理形態,體現出的是道教的“無極”境界,受到不少業內人士看好。
料器也稱“玻璃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有“繆琳”、“火齊”、“琉璃”、“頗黎”、“明月珠”等不同說法,考古學上則通常將半透明的稱為“璃”,透明的才稱“玻璃”,基本上算是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經過提煉加工后制成。“北京料器”第七代傳人、著名料器藝術家劉星告訴記者,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已有了用琉璃制作的日用品和裝飾品。宋代,由于正月十五日觀燈之風盛行,出現了五彩琉璃燈。建筑上也出現了琉璃磚和琉璃浮雕,同時出現的還有一種透明的琉璃,當時稱作“玻璃”。元代定都北京后,在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先后建立許多琉璃作坊,為修建皇宮提供材料。明朝以后北京料器得到迅猛的發展。清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廠設置御廠,供奉內廷,稱“宮料”、“御琉璃”。由此可見,料器的產生和發展是與琉璃分不開的,它是琉璃工藝的再發展。大約從明代開始,受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所攜帶的精美玻璃制品的影響,中國的皇室決定開發這種新型的藝術品種,因此帶動了料器在明代的繁榮。大氣簡潔、內涵深邃是這一時期料器的特色。不過由于易碎的特性,明代的料器傳到現在的已經很罕見了。
到清代康熙35年(1696),北京出現了首家大規模的料器制造場,由皇家成立。場址就在今天的“琉璃廠”。這個地名的得名也源于此。劉星說,清代是我國古代玻璃器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當時琉璃廠專門生產皇宮御用的料器,精美獨特,色彩絢麗,工藝復雜。由于流傳于世的數量極少,因此從歷屆拍賣會上可以看到,精品的宮廷料器價格一路走高,例如2005年秋拍的時候,香港佳士得拍賣行就曾推出過一只清乾隆御制料胎琺瑯彩繪山水人物紋杯,成交價超過了190萬元。2006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推出的一只清乾隆白料胎畫琺瑯花石鳳紋瓶,成交價為63.6萬元。在2007年香港的拍賣市場上,一件御制料胎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更是創下了6400余萬元的天價。料器一躍成為收藏新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