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古發現,從新石器時期到明清時期,歷代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用岫巖玉雕琢的玉器。如新石器時期的《有孔玉斧》、夏商周時期的《鳥獸紋玉觥》、《玉跪人》、戰國時期的《獸形玉佩》、秦漢時期的《玉辟邪》、東晉時期的《龍頭龜鈕玉印》、南北朝時期的《獸形玉鎮》、唐宋時期的《獸首形玉杯》、元代的《玉貫耳蓋瓶》、明代的《龍頭玉杯》、清朝的《哪吒玉仙》等。這些古玉器經專家化驗,原料都是岫巖玉。
1968年在河北滿城陵山漢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經化驗確認2498片玉片大部分是用岫巖玉雕制而成。北京博物院所珍藏的屬夏家店文化的兩件出土玉器《碧玉螭佩》和《青玉鳥獸紋柄形器》,經化驗鑒定,均是岫巖玉雕制而成。在距今8000年的中國北方最早的人類村落遺址查海中出土的玉塊、玉匕等近百件玉器,經化驗鑒定,也是岫巖玉琢成。這些玉器,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也是最早的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玉”。
出土于遼寧建平縣的“玉豬龍”和出土于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玉鉤龍”,都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產物,經化驗鑒定,也是岫巖玉雕刻而成。遠在江蘇、浙江一帶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經鑒定有岫巖玉。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700余件玉器,經鑒定,有40多件是用岫玉雕制而成。據傳,清朝皇太極刻有“皇帝奉天之玉”的傳國玉璽、乾隆皇帝刻有“國朝傳寶記”的玉璽,都是用岫巖玉雕制而成。
《毛傳》(《毛詩故訓傳》) 有“琇瑩,美石也”的記載。漢初《爾雅·釋器》載有“東方之美者,有醫無(巫)閭之珣玗琪焉”。普郭璞對其注釋為:“醫無閭,山名,今在遼東。珣玗琪,玉屬。”上述“琇瑩”有可能是岫巖的古稱,或由“岫巖”的同音轉換而來,或以地名稱玉石,故說“琇瑩,美石也”。即然“醫無閭”為遼東山名,“珣玗琪”又為“玉屬”,無疑作為“東方之美者”的“珣玗琪”就是遼東玉石“琇瑩”了。
岫巖玉的家鄉
岫巖玉所在地區位于中朝地臺遼東臺隆營口-寬甸古隆起的西端,區內古老地層發育,構造復雜,變質作用強烈,為岫巖玉礦床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條件。玉石礦體主要成透鏡體狀,賦存于古代遼河群大石橋組的富鎂碳酸鹽巖層中,受一定的層位控制,特別是其中的白云石大理巖-菱鎂礦層為最主要的含玉層位。礦床在成因上屬于層控變質熱液交代型玉石礦床。
現知岫巖玉在遼東半島分布較廣,產量較大。僅以岫巖縣而論,其著名的北瓦溝礦區即為資源相當豐富、開采時間較長、年產量甚大的礦區。除此之外,在岫巖縣境內還發現有10多處礦床或礦點。其他如寬甸、鳳城、丹東等地也有岫巖玉礦床、礦點或礦化線索發現。其含礦地層亦均為元古代遼河群大石橋組的富碳酸鹽巖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