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說,玻璃是源起于古埃及,由一位聰明而細心的陶器工匠在燒陶的過程中發現的。
事實上我們一旦從學術的角度分析,這些傳說立即就失卻了他們存在的依據。
二氧化硅的熔點約為1700度,以鈉質為助熔劑后,形成的鈉玻璃的熔點也在1450度左右,而即便是采用現代的優質燃煤,普通的爐膛內的溫度最高也只在600度左右,更不必說3000年前的篝火。從溫度上看,只有古埃及的制陶說還略有可能。
將東西方的傳說相比較,盡管“鑄劍說”具有一些中國獨有的神話與浪漫主義色彩,但從物理和化學的角度看仍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對于傳說細節上的真實性,我們可以不去計較,但體現出的中國古法琉璃與西方玻璃起源最大的區別所在,卻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根據對出土琉璃的化學成分分析,中國琉璃的主要助熔劑為“鉛鋇”(與天然水晶極其接近),而西方的古代玻璃以“鈉鈣”成分為主(與沿用至今的玻璃窗。玻璃杯相同)。在西方的玻璃配方中“鋇”的成分幾乎從未出現,“鉛”的使用亦是如此,而西方真正的含鉛玻璃要到公元十八世紀才廣泛使用,較之中國的古法琉璃工藝,整整落后了兩千多年。
我們知道,鑄造青銅器所需要的溫度極高,熔化琉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完全沒有問題,其次青銅器的配方,需要在銅中加入鉛(方鉛礦)和錫,鋇是古代鉛礦(方鉛礦)的共生物,不能分隔,所以古法琉璃鉛鋇共存是必然。再者,古代鑄劍的砂模里含大量的二氧化硅,這樣生成琉璃的材料。溫度。助熔劑條件具備,其他的一切也就自然順理成章了。
在中國的許多專著里都提到,琉璃是以流利母和琉璃石混燒而成。
《錢圍山業談》載:奉宸庫者,祖宗之珍也……琉璃母者,若今之錢滓然,塊大小猶兒拳……。又謂真廟朝物…。但能作珂子狀,青紅黃白隨色,而不克自必也。
《天工開物-珠玉篇》:凡琉璃石與中國水晶。占城火齊。其類相同……其石五色皆具……。此乾坤造化,隱現于容易地面。天然琉璃石日漸稀缺,尤為珍貴。
《顏山雜記-琉璃篇》中“取彼水晶,和以回青……”的工藝記載也進一步映證了這種工藝的延續。
從現今出土的文物判斷,西方出現半透明玻璃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比中國古法琉璃出現的時間晚了近300年,出現透明玻璃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500年左右,比文獻記載的三國時期的吳主琉璃屏晚了1000多年。而西方出現人造水晶(類似琉璃成分)的年代大約在19世紀末,較之中國古法琉璃的出現則晚了2000多年。
歷史悠遠的中國古法琉璃,從嚴格意義上講,其物理狀態應界定為一種透明(或半透明)的水晶狀態,從出土文物看,現今出土的最早的琉璃依然是“越王勾踐劍”上的飾品。從材料上看,琉璃是一種完全不同于水晶和玻璃的一種古法材料和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