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老中國傳統工藝中獨有的一種古法材料和工藝,中國古法琉璃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傳承。
關于琉璃的起源一直以來都莫終一是,也無從可考,只有流傳已久的“西施淚”的故事傳載了一段千古情殤。
相傳,春秋末年,范蠡為剛繼位的越王勾踐督造王者之劍,歷時三年得以鑄成。當王劍出世之日,范蠡在劍模內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粉狀物質,與水晶融合后,晶瑩剔透卻有金屬之音。范蠡認為這種物質經過了烈火百煉,又有水晶的陰柔之氣暗藏其間,既有王者之劍的霸氣,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陰陽造化所能達到的及至。于是將這種物品稱為“劍道”,并隨鑄好的王者之劍一起獻給越王。
越王感念范蠡鑄劍的功勞,收下王者之劍,卻將“劍道”原物賜還,還以他的名字將這種神奇的物質命名為“蠡”。
當時,范蠡剛遇到西施,為她的美貌折服,驚為天人,他認為金銀玉翠等天下俗物俱無法與西施相配,所以訪遍能工巧匠,將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飾,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西施。
不料,這一年戰事又起,勾踐聞知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意圖討伐越國以報父仇,所以決定先發制人。范蠡苦諫未果,越國終于遭到大敗,幾近亡國,西施被迫前往吳國和親。臨別時,西施將“蠡’送還給范蠡,傳說中西施的眼淚滴在“蠡”上,天地日月為之所動,至今還可以看到西施的淚水在其中流動,后人稱之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這個名字演變而來的。
1965年,湖北江陵一號墓中出土了一把歷經千年卻鋒利如昔的傳奇古劍,劍格處鑲嵌著兩枚淡蘭色的琉璃,劍身的鳥篆文赫然顯示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越王勾踐劍上裝飾的琉璃,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琉璃制品。無獨有偶,其后,在河南輝縣發現的“吳王夫差劍”上,劍格處也鑲嵌了三塊無色透明的琉璃。
兩位糾葛一生的春秋霸主,以赫赫戰績稱霸天下,“王者之劍”絕不僅僅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更被他們視為生命一樣珍貴。兩位傳奇的王者,不約而同地將琉璃作為自己隨身配劍上唯一的裝飾,不由得為那段關于古法琉璃起源的傳說平添了幾許神秘。
我們無法確認中國古法琉璃的起源,大抵在西施淚的傳說之前只有許多人文或是神話的傳說。但相對于西方玻璃起源的傳說,范蠡鑄劍發明了琉璃的傳說則更具中國文化的浪漫主義色彩。
傳說,玻璃是腓尼基人(黎巴嫩人)發明的。在3000年前,一群運送天然蘇打的腓尼基海員,在地中海的一片海灘上燃起了篝火,他們用大塊的蘇打墊腳,支起了大鍋。飯后,人們在火堆的余燼中,發現了一種象冰一樣的物質,原來沙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于蘇打的主要成分碳酸鈉混合后,在高溫下熔化,成為了鈉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