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調查發現,周六福珠寶宣稱的成立于“18世紀初”是個謊言,真實年份應是2004年,差不多相差300年。知情人士透露,周六福珠寶只是在香港注冊,但在香港一家門店都沒有,所有門店都在內地。
繼周六福珠寶被廣東省工商局抽檢不合格曝光后,有知情人士昨天致電《每日經濟新聞》,透露香港周六福珠寶國際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周六福珠寶)實為香港知名珠寶品牌的“山寨版”。
《每日經濟新聞》調查發現,周六福珠寶在其官方網站上宣稱的成立于“18世紀初”也是個謊言,真實年份應是2004年,差不多相差300年。
知情人士透露,周六福珠寶只是在香港注冊,但在香港一家門店都沒有,所有門店都在內地。所謂的“香港知名品牌”周六福,其實就是傍上了周大福、六福珠寶的大名而已。
承認部分產品不合格
近日廣東省工商局公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流通領域內金銀珠寶等商品的質量檢測情況》指出,周六福珠寶的三家門店有4款產品被檢出不合格,涉及含金量不足等原因。
針對此事,周六福珠寶公司昨天特意向《每日經濟新聞》發來書面聲明。
公司表示,在此次出現問題的三家店鋪中,其中位于廣東省四會市萬樂福百貨商場的兩家門店是未經公司授權,屬于冒牌經營,出現質量問題與公司無關。
公司承認,另一家位于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周六福”珠寶店為公司授權的加盟店,其被檢出問題的產品確實不合格。
據了解,此次不合格產品為一條千足金項鏈(指黃金含量達到99.9%的項鏈),而此次抽檢檢測得出黃金含量為99.85%。
“由于黃金項鏈的制作工藝中,多采用扣接的結構,焊接點較多,所以造成0.05%的含金量微差,此問題是黃金首飾加工中普遍存在的技術難題。”周六福珠寶行政經理謝明育昨天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
“抽查出問題,說明應該還有這樣的不合格產品存在。”一位消費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并對其“普遍存在的技術難題”的說法表示質疑。
公司成立時間“提前”
記者在周六福珠寶官方網站上看到,在公司“集團概況”欄目,“集團成立于十八世紀初,實力雄厚,信譽卓著,是一家專業制造銷售珠寶首飾的大型企業”等字眼赫然在目。
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其官方網站“新聞區”一欄目中,一則“原告謝福初仿冒、偽造知名商品名稱……”的訴訟狀中發現,原告周六福珠寶自我陳述稱公司成立于2004年,此陳述與上述宣傳自相矛盾。
“我們公司確實成立于2004年8月,由1994年成立的‘周六福珠寶行’更名為‘香港周六福珠寶國際集團公司’。”周六福珠寶行政經理謝明育說,由于公司是一個家族企業,幾代人都從事珠寶行業,所以就將公司成立時間“提前”了。
“公司確實有些夸大宣傳,但這是善意的謊言,公司并不會故意生產不合格產品。”周六福珠寶行政經理謝明育說道。
對此解釋,廣州知名律師張志中說,“無論公司幾代人從事這一行業,將公司成立時間推前都是明顯的虛假宣傳,如果造成嚴重后果,理應受到相應的處罰。公司所說的善意的謊言,其實也已經構成了不公平競爭。”
周六福前身為內地品牌?
昨天,上述知情人士還向記者透露,在外界一直以“香港知名品牌”露面的周六福珠寶,其實在香港并不知名,甚至在香港沒有一家門店,僅僅是公司在香港注冊而已。
眾所周知,香港珠寶界四大品牌是周大福、周生生、謝瑞麟、六福珠寶。比起這些品牌,周六福幾乎是名不見經傳。
據《信息時報》報道,廣東省金銀首飾商會前任副會長梁展雄曾經透露,“周六福”其實是浙江商人在內地開設的品牌。最開始在深圳開了一家小廠,后來不滿足于做加工,于是開始打造品牌做零售。但因資金、研發實力不夠,便想通過“傍大牌”,快速獲取消費者認同,賺更多的利潤。說到底,周六福其實就是“山寨品牌”。
記者在網絡上搜索周六福珠寶發現,不少網友居然把六福當作周六福珠寶來解釋了。
又有消費者指出,周六福的“六”與周大福的“大”很相像,尤其在雙方字體都為書法字體時,極易讓消費者產生該品牌是“周大福”的誤讀。
知名品牌“兄弟”多
對此,周六福珠寶行政經理謝明育表示,公司名字與周大福、六福珠寶相似,純屬巧合,都結合了中華文化的元素在里面,公司的產品在款式及價格等方面都與周大福、六福珠寶不一樣,而且這種名字相似的情況在每個行業都很普遍。
昨天,周大福、六福珠寶相關人士均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對于其他珠寶品牌“傍大牌”這類事,公司不想說什么。
記者發現,珠寶行業“傍大牌”的現象確實非常普遍。
僅與周大福相似的珠寶品牌就有周六福、周太福、周天福等,此外周生生的相似品牌有周大生等,還有周大金等品牌,普通消費者很容易混淆。
在梁展雄看來,這很容易讓消費者誤以為其與珠寶名牌是同一系列的“兄弟品牌”。
“這其實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消費者在不了解行業知識的情況下很容易在購買過程中遭受蒙騙。”梁展雄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