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味道
2000年,嘗到了甜頭的廖創賓很愿意再次冠名第二屆中國珠寶首飾設計大賽。這次他的想法更加明確:以中國化元素的原創設計為主。
牡丹、鳳凰、竹梅、鼓等等,這些中國元素被運用在珠寶設計上,使得珠寶設計更加原創,有中國味道。“全世界人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正如SHE的歌曲“中國話”里所唱的,中國的珠寶設計也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潮宏基在這個基礎上,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點,特別是在K金首飾、鉆石鑲嵌首飾、彩色寶石鑲嵌首飾的設計與制作上,以時尚和獨特的東方風韻聞名。2006年3月,在瑞士巴塞爾舉辦的世界頂級珠寶展上,一場名為紫氣東來的東方首飾秀,將潮宏基推到世界舞臺上,這也是巴塞爾展歷史上首次專門為一家珠寶首飾企業舉辦的首飾秀,原定40分鐘的活動延長到2個小時,中國的原創首飾第一次為國際所關注。市場對中國元素產品的反應也很好,據潮宏基副總裁蔡中華介紹,有位東北老太太一下子買了十幾套潮宏基的主打產品“鳳影”系列,當作禮品送朋友。
這股“中國風”一直持續下來,2007年年底,第五屆珠寶首飾設計大賽仍以“東方韻味”為題征集作品。一等獎《錦繡》就是將國花牡丹設計為項飾,其他作品也充斥著如意、鴛鴦、蓮花、梅花等等,比如鉆石組的“蓮語心愿”,制作了多層次的蓮花,并用微鑲技術在蓮花的花瓣上鑲了近500顆鉆石,完全是手工制作。
而且,經過多年演繹,中國元素的設計也不再僅僅停留在具象的簡單復制上,過去的設計更多只是將傳統圖案照搬,比如直接將葫蘆形狀設計為吊墜而不經過任何抽象處理,如此簡單的照搬很難傳遞文化內涵。
其實,設計中的文化元素早已跨越了國界。不難在國外大牌的設計中找到中國的龍與鳳,發現埃及的圣甲蟲和象形文字以及來自伊朗的琥珀,不過它們都經過了演化,比如用一根不銹鋼的金屬線串起來,或者用K金包邊鑲嵌起來,設計包裝之后令人有嶄新的感受。中國的十二生肖在國外也很受追捧,有以十二生肖卡通形象設計出的K金吊墜,被歐美人視為護身符。
這些被抽象與演化的中國元素才更時尚,也更全球化。如第五屆大賽的作品《名門之秀》,借鑒了古代大家閨秀的衣領,由“對襟”抽象出一款手鐲,表達含蓄又準確。
珠寶設計大師紀堯·布羅夏德曾說:“我要通過現代奢華的珠寶設計來捕捉中國五千年藝術和文化的神韻與精髓。”國外的設計師如此,會督促國內的珠寶設計師將中國的原創設計做得更出“味”。
十幾年來,從父輩到今天的廖創賓,經營潮宏基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怎樣做出產品,而是怎樣做企業。生意已讓父親做得很嫻熟了,而做企業,是廖創賓給自己提出的挑戰,帶有刺激和激情的挑戰,為企業起一個名字簡單,但是讓這個名字傳播開,尤其是作為一個珠寶的符號傳播開來,廖創賓著實下了一番苦心。
在珠寶行業,一談到廖創賓,許多同行都認為他是“狂人”、“瘋子”,因為他的許多決策和改革動作,在當時來講都是其他人不可理喻的,比如潮宏基率先在國內商場開出專門店的店中店;潮宏基超前使用了世界最昂貴的SAP的ERP軟件系統;在一年中可以大膽地進行2~3次翻天覆地的組織架構調整;在國內業界普遍以款式抄襲為主的時候,在珠寶產業普遍以西化款式為主的環境下,率先提出東方原創珠寶的號召,舉辦了首屆、第二屆、第四屆的中國珠寶首飾設計大獎賽……這些都潮宏基決策者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氣魄,詮釋了潮宏基獨特的文化和人才的整合實力,潮宏基在實現顧客的期待與品牌發展道路上實現著一次又一次成果的完美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