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珠寶設計從無到有,到擁有中國味道,花了整整10年時間。
十年前,廖創賓拿出一筆錢冠名了第一屆中國珠寶首飾設計大獎賽時,心里也不是很有底。那時,中國珠寶行業尚談不上“設計”,基本處于“天下珠寶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的狀態,原創設計寥寥。
作為一家純粹的珠寶零售商,潮宏基盡管在2000年前已經在全國發展了100家直營店,但在設計上卻與大多數零售企業一樣,沒有自己的設計隊伍,得向制造企業買版。從父親手中接過權杖的廖創賓,希望能做大刀闊斧的改變,冠名珠寶首飾設計大賽正是他不顧老一輩創業者的反對而堅持做的事情,冀望通過這種方式提高潮宏基的設計能力。
十年間,珠寶行業歷經中國消費者的太多變化:結婚前的年輕人都在挑選鉆戒,30、40還是50分似乎決定著將來的幸福;黃金的價格一漲再漲,但金飾的銷售卻形勢大好;鉑金不再那么受追捧,K金、玫瑰金崛起成為新的時尚。而最為重要的是,無論哪種珠寶首飾熱銷,“設計”逐漸成為消費者購買的首要因素。如今,沒有設計實力的品牌就沒有市場說服力。
回想起自己十年前的那個決定,廖創賓很慶幸自己先走了一步。
從制造到設計
2004年,歐洲首飾流行“重組”概念,即用多種材料如黃金、鉑金、不繡鋼、銀和鈦合金等等進行重組與設計,甚至為了滿足設計要求而啟用各種原本已被廢棄的材料。當一只零售價為40英鎊的鈦合金男款戒指在歐洲市場大行其道的時候,中國珠寶行業的重心和焦點尚在制造而非設計上。
“中國珠寶首飾行業也正是依托著規模龐大的珠寶首飾制造產品發展起來的,在一定時間內將重點放在‘制造’上也是必然,這種態勢在2000年到2004年表現得尤其明顯”。據《中國寶石》2004年第二期的報道:“那時,珠寶零售企業都是向制造企業買版,即款式受制于工廠。可以想見,市面上銷售的珠寶有很多是來自同一個制造工廠的‘版’,集中在珠三角的珠寶制造工廠掌控著全國的珠寶設計,款式單調又重復。”
不過,市場不會等著中國設計出位。恰是在這幾年,中國經濟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消費的增長亦步亦趨。根據商務部的報告顯示,2004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鉑金消費國,當年中國的鉑金消費量超過了世界鉑金總產量的一半;同年,中國還是世界第四大黃金消費國和世界上最大的玉石和翡翠消費市場。2003年和2004年,中國的黃金和珠寶飾品銷售額分別增長了11.7%和27.5%。
隨著行業規模的膨脹,中國珠寶首飾加工企業也得以迅速發展,企業規模、首飾制造工藝得到了提升,而激烈的競爭使得企業經營成本也在增加。Swatch、Gucci、FolliFollie等等國外知名珠寶品牌逐漸進入中國市場,給中國內地的珠寶行業施加了更多壓力。
正是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一些有遠見的國內珠寶企業開始試圖脫離制造為企業帶來的問題,如潮宏基總裁廖創賓所做的,不再滿足于做個純粹的零售商,而是開始涉足首飾的加工制造領域,在設計加工工藝方面尋求突破。1998年,廖創賓找到了《中國寶石》雜志社,與正想舉辦首飾設計大獎賽的雜志領導不謀而合。通過這次大獎賽,有不少好的原創設計與設計人才浮出水面,潮宏基借助這次大獎賽,開發了不少新的首飾設計款式。
這之后,更多的珠寶首飾不再局限于首飾制造企業,逐漸改變了款式同質化的局面。更多地人開始關注原創設計,大專院校逐漸開設首飾設計專業的課程,如中國地質大學成立了珠寶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的首飾設計專業等等;企業也開始著手招聘設計人才,潮宏基成立了設計部門,并高薪從香港請來了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