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刨食和店里淘寶
實際上斯里蘭卡的寶石資源不可能永遠保持旺盛之勢,近幾年政府已經對一些河流進行階段管制,禁止大型機械開采。從土地主人、投資人、機械提供商到礦工,采到的寶石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產品,他們所期待的無非是合伙公司最后的分成,其中地主可以獲得20%。
隨著近幾年來的大規模開采和出口,斯里蘭卡的寶石資源也在消耗。到2008年底,上等藍寶石的價格已經從年初的每克拉400美元左右漲到500美元以上。這甚至已經造成質量較低的馬達加斯加藍寶石在斯里蘭卡加工后,被冒充當地藍寶石出口。
開采示意圖
從科倫坡通往拉特納普勒的4號公路沿線,遠處是連綿的群山,河邊的椰林、芭蕉林和稻田里,隨處可見采寶石的低矮小草棚。礦工們的開采手段與兩千年前別無二致:一口兩米見方的豎井要穿過表土層、黑土層、腐殖土層和沙泥層等五個土層,才能到達含有寶石的砂礫層。然后開始向四周開挖,豎井和隧道的支護唯有木頭和竹竿。礦工從隧道中挖出的礫石裝入筐子,用轆轤運到地面后進行清洗、過濾和分選。唯一現代的進步是抽水從人工變成了柴油機驅動的水泵。地面與數十米深的地下交流的渠道,也不過是一根細長的管子。因為礦砂是每個月擇日分選,堆放的地方一般都畫著一個骷髏頭,嚇阻擅入者。
我好奇地問一個只有十幾歲的礦工,他們怎么知道哪里寶石多些,他只是笑笑,做了一個雙手合十的動作。每年,斯里蘭卡有4萬個左右的寶石礦井,在旺季它是15萬人的飯碗。對這些每天從上午9點工作到下午5點的礦工而言,這只不過是另一種“地里刨食”而已。
然而,在拉特納普勒的國立博物館,以及大一點的寶石店的寶石博物館里,面對大把的藍寶石、紅寶石、貓眼石、星光石、亞歷山大變色石、月亮石……,普通買主不得不陷入忐忑不安的價格心理戰。熱情的店員們操著不太好懂的僧伽羅式英語只管推薦,但要問明白“好在哪里”幾乎不可能。據說比較大的藍寶石如果成色好,可以賣到近3萬美元,但一旦有雜質,就只值2500美元。現在采用人工注入色彩的寶石幾乎可以亂真,一般儀器也不易查出來,兩者價格卻幾乎相差20倍。實際上,眼花繚亂之中,普通買主靠的只能是較大的寶石公司的信譽和大幅砍價到標價的三分之一后的踏實。至于國際承認的質量保證書,那要買3克拉以上的藍寶石才有,如果你只敢買3克拉以下的,就只有店家自己給你出具保證書了。是相信這張保證書,還是相信相信在產地買怎么也比國內便宜,都是一回事——雖然不可能買得徹底放心,但錯了也花錢不多,如果是真的,那肯定是比國內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