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古詩說: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其實歷來如此,否則一定是天下大同,我在斯里蘭卡山里見到的那些“地里刨石”的人也該個個滿身珠寶了。
閃亮的寶石
本來珠寶就是一種裝飾品,喜歡什么,買得起什么就戴什么好了。可惜在等值于太多財富的這些東西面前,人心總是蠢蠢欲動,所以才會有塞拉利昂的“血鉆”。幸運的是,在身經亞洲持續最長內戰的斯里蘭卡,雖然這個國家90%的國土都分布著出產寶石的母巖(前寒武紀高度結晶的變質巖),但在猛虎組織的老巢——北部的賈夫納半島,還好,沒有寶石礦。
寶石如白菜
因而,正如平靜的茶山和海灘一樣,斯里蘭卡的寶石也與動蕩和血腥無干。因為寶石分布廣泛,到處都可以碰碰運氣。在位于首都科倫坡東南64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中的拉特納普勒(在僧加羅語Ratnapura中,“拉特”是“寶石”的意思,“普勒”就是“城市”,合起來就是“寶石城”),我們一下車就吃了一驚——許多只手競相伸到你面前,手中攤開的紙包里,全是五顏六色、經過粗加工的寶石。這些寶石一般只有一兩克拉,但要知道,對這些赤足的小販,求的也就是幾十塊錢的生意。
斯里蘭卡的寶石開采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含有寶石的母巖被流水沖刷帶走,將寶石混雜在泥沙、礫石和黏土中,散布在河床、濕地、農田或山腳下,通常深度在1.5 米到18米之間。采寶的方式也大致分為三種,巖壁開采大都在山區,開采出來的寶石顆粒較大,但難度較高;掘井和河川開采普遍得多,但經過河流長時間運送,寶石尺寸較小。
見寶如見神
在拉特納普勒一分為二的卡魯河的古河床孕育了這個國家三分之一的寶石,也使它成為亞洲最大的寶石礦區。目前被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獨占的世界最大藍寶石、重達563克拉的“印度之星”(Star of India)就來自這里。80年代初,這里還出產過一顆362克拉的世界第三大藍寶石“斯里蘭卡之星”,作為國寶,收藏在科倫坡國家博物館里。
既然是天賜之物,自然有造化弄人之苦。雖然拉特納普勒街頭到處都是頭上戴著或手里拿著鑒寶的聚光筒的人,但真正的精品寶石還是難得一見。據當地人說,有的人挖了三年一無所獲,有的人第一個月就挖到了價值1萬美元的貨色。正因為采挖寶石的收成完全無法預料,每個礦點都有神龕,礦主們正式開挖之前都要到寺廟里焚香禱告,每個工人下井前也要雙手合十、默默祈禱,就連篩礦砂的日子也要挑選“吉日”。
關于尋寶,當地還有一個不知真偽的段子:有一天,一位珠寶商在鄉下看見一個在河中沐浴的女子用石擦背,一時目不轉睛。繼而不顧責罵,提出愿以重金買下對方擦背用的這塊石頭。幾番討價還價,直到135美元方才成交。這塊石頭加工出的藍寶石價值16000美元。
更真實的故事其實遠比這個段子驚人。1997年,一個14歲的小女孩跟父親到礦坑幫忙,無意中挖到一顆850克拉的藍寶石,經鑒定市價2億美元。這個國家的愛國主義體現得貨真價實——女孩將這顆寶石捐給了國家博物館,為此還受到總統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