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器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早在史前時代,古人就已熟練地掌握了一套雖然原始簡陋,卻嫻熟精湛的琢制玉器的技術。在考古發掘中,曾發現一些原始治玉工具,以及琢制玉器時廢棄的邊角料和留有加工痕跡的玉器成品,使我們可以循序復原出比較接近當時治玉的真實工藝過程。據推測,當時的治玉工序分為采玉、開眼、解玉、鉆孔、打磨、鏤刻、拋光等。
中國玉器的制作工藝,直到近代都是在手工業作坊中進行的。從明清時期玉業來看,其工藝流程大致分為5個步驟。
第一步是開玉,即將玉料外包裹的粗松的石面削掉,切削的主要工具是條鋸。鋸割時,要摻加水和顆粒細碎均勻的石砂(即解玉砂),以降低摩擦產生的熱和增加摩擦系數。
第二步是在車床上將玉料琢制出器物的大致輪廓。加工玉料的車床叫“旋車”,上面安置“扎石咼”(圓形薄鋼盤)、“沖石咼”(圓形鋼圈)和“磨石咼”(圓形厚鋼盤),先將玉料切成方塊或方條,然后沖去棱角,最后再磨細器物表面。
第三步是將已經雕琢好外形的玉器,掏空它們的內膛,形成內空的空器,使用的工具是鋼卷筒和一端套著彎鉤的鐵軸。對于一些小物件,如鼻煙壺、搬指、煙袋等,掏空時需要特別嫻熟的技巧。
第四步是在玉器的外表雕琢各種花紋,使用的工具類似釘子形狀,主要琢刻陰線條。雕琢鏤空的花紋需要打鉆,使用的工具是彎弓和金剛鉆,金剛鉆的硬度是10度,可以刻動所有的礦物。琢刻透雕圖案時,用鋼絲伸入已鉆好的孔眼內,按照玉片上畫好的線條來切割。
第五步是把已雕琢好的玉器外表,仔細地磨光。先用木制圓盤外包上牛皮(稱“皮石咼”),配上似沙土的“寶料”,做最后的磨光。
每當我們欣賞遠古精美的玉器時,在贊嘆之余,都會想到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幾千年前古人是用什么工具來琢治玉器的?史前時期,生產技術水平十分低下,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是以石、木、骨、牙、角、蚌等天然質料和動物骨骼制成的,其堅硬程度遠不及青銅和鐵器,用它們來琢治硬度較大的玉器顯然是相當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