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經常這樣提醒徒弟說:“你真的很幸運,所以要把握。”
李偉菘紅過、衰過,最后悟了,開了家音樂學校,整天和年輕人打成一片,他得以了解時下年輕人在想些什么,這使他心境永遠年輕,“為什么有些人會離群、自閉、自殺?因為他們不懂得表達自己,唱歌其實可以幫助他們。一個人學會抒發情感,才會活得健康。
也有人叫他:“趕快去找另外一個孫燕姿了。”他的反應是:“我為什么要給自己這種壓力?我現在的滿足感是看到學生們把歌唱好,他們的歌不一定要上榜,唱片不一定要賣得好。我只要他們唱出我要的效果就夠。“今天如果想要賺大錢,我就不會選擇開音樂學校。我開音樂學校是要和人分享音樂。音樂如同一種治療,有調劑身心作用。從小接觸音樂的孩子,身上的氣質和其他孩子是不同的。他把這份淡然的態度,通過音樂,種進了每個徒弟的心靈。
這樣的音樂最容易溶解心靈疆界。孫燕姿年輕的歌聲,意外地穿透很多老舊的圍墻。政治的、文化的圍墻都在清純的歌聲中逐漸消失。每一個城市的“燕迷”都以為他們擁有真正的、完全的“燕姿”,在全球化的“姿”勢中,這位新加坡女子已經不僅屬于新加坡,也屬于每一個愛她的城市。這是一個沒有阻隔的天空,不分東西南北。
來自椰雨蕉風的歌聲,流經寶島,飄進父祖之輩的大陸。這是郁達夫從來沒想到的文化旅程。1938年在《星洲日報》編副刊的郁達夫沒想到,他的子弟后代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對神州大地作出文化回饋。
后記:
現在的孫燕姿,似乎已經擁有所有女孩夢寐以求的一切。有人問她:假如要畫一副未來的圖,你會畫些什么?“一望無際的海邊沙灘,一間灑滿陽光的房子,一個一起生活的人。”回答者微笑無邪。
這是孫燕姿想要的歸宿,跟所有盛大的歡宴一樣,“盛燕”也會有再次隱去的一天,也許蟄伏數年,也許就此過上平靜日子。到了那一天,歌迷也許會愣住,然后靜靜散開,悄悄問自己:沒有了她和她的音樂,我們真的會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