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末年,五胡十六國更迭頻繁。傳國璽像是被獵犬追逐的獵物,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每一次的交替易手,就伴隨著一場血腥的殘殺。晉懷帝永嘉五年,“璽落前趙劉聰”之手。東晉咸和四年,石勒滅前趙,璽屬后趙。冉閔殺后趙石鑒,奪得傳國璽。公元三五二年,慕容俊克鄴城,宣稱閔妻已獻傳國璽,封其為“奉璽君”,改年號為“元璽”,建大燕國(即前燕)。其實當時傳國璽已被濮陽太守戴施偷獻于晉穆帝,慕容俊只是導演了一場自欺欺人的騙局,妄想以所謂“天命”來維持其統治而已。傳國璽歸東晉后,經劉宋、齊、梁、陳、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淵之手。從此,璽改稱為“寶”。
傳國璽從發現和氏璧始,傳至唐末,計一千六百二十余年,像這樣被歷朝傳遞一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令人可惜的是,傳國璽于五代時突然失蹤。宋太祖“陳橋兵變”受禪后周,僅獲后周兩方寶印,未獲傳國璽。
傳國璽印文之三:蔡平仲本
宋元明清真假寶璽層出不窮
由于歷代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傳國璽”不斷問世,屢經發現。如:宋紹圣三年,咸陽段義于河南鄉掘地修舍,獲一方“色綠如蘭,溫潤而澤”、“背螭紐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員“考證”,奏稱哲宗為“真秦制傳國璽”。
拍賣會上的乾隆玉璽
明弘治十三年,鄠縣毛志學在泥河濱得傳國璽,由陜西巡撫熊翀呈獻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偽“卻而不用”。
明末,相傳由元末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竟被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傳國璽于元裔林丹汗之蘇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國之計”,改“金”為“清”國號。
清初,故宮交泰殿藏御璽三十九方,其中一方“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玉璽被人稱為傳國璽。公元1746,乾隆皇帝從中欽定二十五方寶璽,將此方寶璽剔除在外。由此可見,這是一塊偽造的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