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潮流化階段
2007年~2008年:
隨著歐洲文化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沖擊,消費者對于潮流化、時尚化、大膽夸張與個性化及美麗的內心需求越來越強烈。傳統(tǒng)的黃金首飾被很多消費者說的是那么“土氣”,可是中國人對黃金一直以來是高貴、華麗、吉祥的象征,“土氣”只是對它表面的挑剔,這種挑剔背后是巨大的消費需求,意味著黃金首飾需要革命,怎樣擺脫“土氣”?怎樣走向潮流時尚?便成為了黃金首飾最大的課題,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各大城市的商場銷售與消費者需求分析,發(fā)現(xiàn)K-GOLD的款式非常受到歡迎,但卻購買力不強,中國人潛在的對黃金“越純越好”的內心需求是K-GOLD無法替代的,于是運用歐洲K金工藝而用千足黃金打造的“炫舞金”誕生了,滿足了消費者“美麗個性+純黃金”的雙重需求,炫舞金首次掀起黃金首飾款式的革命,標志著黃金首飾潮流化的時代來臨…
人們對黃金的追崇加之人們對美的渴望,鑄就了黃金首飾今天的市場繁榮。在有著古老文明的“禮樂之邦”,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在人們的文化素質、審美都大大提升的背景下,黃金首飾不僅有一個輝煌的歷史,也必將會有一個嶄新的未來。
黃金飾品純度的變遷
剛入行那會,國家對于黃金還是處于嚴格控制,采取的是銀行定價機制,完全與國際市場脫軌,私人是不允許大量買賣黃金,印象中好像個人出入境只允許攜帶10克的黃金,購買大量的黃金需要人民銀行的審批,大型珠寶生產廠家也是嚴格采取黃金的配給制度,國家控制的相當嚴格。那時候的黃金真的可以稱為是奢侈品,只要擁有黃金就很滿足了,國內當時流行的幾乎全是足金首飾,比如成色的印記有“24K”、“99”“足金”“足黃金”等等,大體意思就是代表了成色較高的黃金,國家對于黃金成色的監(jiān)管相對混亂,并沒有相對權威的衡量標準,確實很多人在購買黃金時經常買到成色差異較大的所謂足金首飾,當時市場上真正意義上的成色較高的黃金首飾主要是香港,由于香港大部分的商家都在賣千足金的黃金首飾,而且香港的珠寶行業(yè)相對發(fā)達與成熟,監(jiān)管很嚴格,而且人們的消費認知能力較強,所以香港很早就開始買賣千足金飾品,記得當時有些人旅游到香港,千足黃金是必然要買的,一方面由于香港的珠寶首飾加工能力比當時的國內要精細些,另一方面香港的珠寶行業(yè)監(jiān)管到位,成色確實有保證,于是乎香港的黃金首飾成了黃金首飾成色的代名詞,只要是香港的就好,國內的就不好,其實就當時的情況而言,還是國家檢驗和行業(yè)生產的水平問題,與黃金本身沒有太大的關系,也與當時特殊的黃金國家控制與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關系。
隨著黃金市場的漸漸開放,伴隨著香港眾多一線品牌珠寶商進入國內市場,帶來了很多珠寶行業(yè)的成熟的行業(yè)標準以及更好的制作工藝,當然還有消費者認知度的提高等等因素,國家開始實行了一整套的珠寶首飾的國家標準,規(guī)定所有的黃金金首飾只能敲打“足金”或“千足金”字印,其他成色印記一律不準再打,并制定了相當嚴格的檢測標準,給當時相對混亂的市場給出了一個標準,為日后黃金首飾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黃金首飾的純度慢慢向更高的方向發(fā)展,這也符合廣大消費者的需求,畢竟人的內心還是希望買到更好更純的黃金,在2000年以后,市場上的足金首飾開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在生產制作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千足金首飾開始在市場上普及開來。市場上銷售的黃金飾品基本上都是千足金飾品了,這一兩年,甚至于個別的生產廠家制造出了“萬足金”的產品,由于國家在“萬足金”的標準上并未作出明確的質量規(guī)定,所以還是處于摸索階段,受制于制作水平,即使真能達到“萬足金”也是很有局限性,這與首飾的制作工藝受限有很大關系,這里提醒廣大消費者,就我個人的從業(yè)經驗來看,千足金現(xiàn)在就純度而言工藝上已經相對成熟,但有些工藝還是克服不了,比如說某些款式仍然做不到國家關于千足金的檢測標準,比如“孖(ma)字底”,“(8字底)”的項鏈,一些手工成分較多的鏈子等,這些款式達到千足金還有難度,這么早提萬足金還是早了些。當然從趨勢上看,萬足金也是一種必然,從黃金飾品純度的歷史發(fā)展來看,也必將最后做到。期待這一難關早日被攻克的那一天,也希望消費者能夠買到工藝高超而且純度更高的黃金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