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1988年開始從銀行開放,黃金首飾開始走向大型的國營零售企業(yè)銷售;它品種單一,做工簡單,純手工制作,最早出現(xiàn)的是“天元戒”也就是“光戒”,還有“天元耳環(huán)”、挫平鏈等共十來款而已。
1988年同期外資企業(yè)首批在深圳設立黃金首飾對外加工廠;
1990年~1995年期間,隨著香港和臺灣的企業(yè)陸續(xù)在國內開設加工廠,市場開始出現(xiàn)“倒模花戒”、“美裝鏈”等倒模黃金飾品,增加了很多款式,并從美觀和工藝上大大提升。
1995年~2000年,隨著意大利首飾機械設備的引進,市場上開始出現(xiàn)機織鏈,部分黃金首飾開始走入機械化的生產階段,工藝大大改進,最早出現(xiàn)的是“水波鏈”、“十字鏈”、“滿天星”、車花類產品等:
2000年中國深圳開始舉辦首屆國際珠寶展,將黃金首飾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同期開始出現(xiàn)具有特別文化含義與典藏價值的機械化油壓類產品,如“中華九龍金條”、“童鎖”、“生肖金條”等,豐富了黃金產品種類。至今工藝越來越完善,精美。
中國黃金首飾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保值化階段(黃金:貨幣的另一種形式),
1988年~2000年,由于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黃金首飾代表著富貴開始走入人民的生活。這個時候的黃金首飾以素的黃金戒指為主,戒面上常常刻著福字或愛人的名字,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第二階段:意念化階段
2001年~2006年黃金首飾開始揉合產品延伸的意義與概念,使產品開始滿足消費者紀念/象征/信仰等各種心理需求,商家開始對首飾附加更多的情感,同時技術的不斷更新使黃金有了更多新的面目,黃金首飾由此走向了更加成熟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