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孫一民博士
《上海證券報》:根據國際咨詢公司貝恩(Bain&Company)的調查,2009年的奢侈品需求會下降3-7個百分點。這是貝恩從1990年代初起第一次有這樣的調查結果。又有萬事達卡提供的數據表明,2008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美國奢侈品的銷售比去年同比降低了34.5%。您如何看待這些數據?
孫一民: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各個行業都會受到影響,奢侈品行業也不例外。因為奢侈品可以說是一種美好環境下的消費,現在的金融危機會影響一部分奢侈品消費人群的實際收入和心理,這會影響到對奢侈品的消費,但這個行業的核心顧客群仍然存在。
現在日本和北美受到的影響比較大,銷售額有明顯的下降,但在中國沒有明顯的下降,這種影響不會無限大,總體上來說這個顧客群是平穩的。
《上海證券報》:有些奢侈品公司現在選擇的對象已由品牌取向變為對象取向,這是否意味著奢侈品會越來越小眾?也有些奢侈品現在打折幅度非常大,甚至有新品半價,這意味著什么?奢侈品是不是需要新的發展方向?
孫一民:從奢侈品原本的定義來說,就是手工制作的,具有稀缺性和專屬性的物品,但隨著消費人群的擴大、奢侈與時尚的結合、現代制造設備和技術的廣泛運用等等因素的作用,現在奢侈品的定義已變得越來越寬泛了,一些高檔消費品也經常被稱作奢侈品;從另一方面來說,原本的奢侈品品牌也開始批量生產、增加品類而越來越面向更廣泛的消費群體了,F在市場上的一些奢侈品品牌降價行為,有些是品牌的代理商或經銷商所為。在經濟不景氣時,代理商或是經銷商出于對自身現金流等問題的考慮,比如想要盡快回籠資金,也比如要清理過季產品等等原因,而采取降價手段,這個很容易理解。我相信即使是奢侈品品牌商自身也會有部分品牌用促銷形式來處理過季產品的,但這并不是適合奢侈品品牌商的策略,更不可能是長久之計,一味打折肯定會損害品牌形象。
同時我覺得危機階段,雖然對奢侈品消費狂熱是一個降溫,但對真正的奢侈品品牌商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危機會同樣促進這個行業的洗牌,那些沒有傳統、沒有品牌文化的“偽奢侈品”有很大的可能被淘汰出局。這不是一些靠的“人為奢侈品”能夠做到的。
真正的奢侈品代表的是一種品味、一種生活方式,其延續需要顧客的品牌忠誠度,不能僅靠宣傳攻勢和高昂價格來包裝。對于新貴階層,他們對奢侈品的了解和理解還需要慢慢培養。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奢侈品品牌除了要保持自己的傳統和品質,也需要研究這些新貴階層的消費行為及愛好。比如年輕的新貴階層會比較重視時尚化,這使得一些品牌也開始有這樣的設計趨向。總的來說這會是一個品牌商和顧客間的一個共同促進的過程。
但不排除,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和上述一些觀念理念的變化,會有一些奢侈品牌因此而沉寂,具體是哪些品牌,現在下這樣的判斷還為時過早。
《上海證券報》:據胡潤百富在2009年初發布的報告,中國富豪年平均消費200萬元,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奢侈品。世界奢侈品協會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達86億美元,全球占有率為25%,首次超過美國。你怎么看待中國的這個奢侈品消費群體?
孫一民:從消費角度來說,中國的確已經成為除了北美和日本以外奢侈品消費的第三大國,現在也有報告說中國已經是第二大消費國了。但事實上,對于很多奢侈品牌來說,中國的消費群體跟他們所熟悉的其他市場不大一樣,中國市場成長性好、吸引力很大,也因此奢侈品牌的擴張與發展需要在保持品牌和取得利益方面進行權衡。
中國市場的購買力是毋庸置疑在迅速增強,但對于奢侈品的理解和相應的一些文化甚至消費環境和禮儀等還有待逐步培養和教育。
《上海證券報》:對于中國本土來說,有沒有可以稱為奢侈品的品牌?金融危機會不會給本土企業打造奢侈品品牌制造機遇?或者毫無關系?
孫一民:中國當然有我們有特色的奢侈品,比如象茅臺這樣的高端白酒,還有一些手工藝品,比如絲綢、刺繡等等,這應該算作傳統意義上的奢侈品。一個真正的奢侈品牌的打造和傳承需要崇尚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主義精神,在當下這個什么都講究速度的時代是比較難做到的,但我相信還是會有更多源自中國的奢侈品牌的出現,當然,這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