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如意”原屬佛教詞匯,譯自印度梵語“阿娜律”,是一種柄端作心形的手柄。佛教法師講經時經常手持如意,將經文記在上面,以免遺忘。然而更廣泛地為人們所認同的如意的起源,其實是古有雅稱“不求”的搔背工具——“癢癢撓”。后來,因為它寓意吉祥,造型討巧可愛,實用功能退化,逐漸向純粹的陳設珍玩和禮贈飾物演化。
小巧手杖的高貴地位
魏晉南北朝開始,如意就得到了很普遍的使用,開始成為帝王和達官貴族的手中之物。權杖如意頭部彎曲回頭之狀,被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含義。繼而,“君子比德如玉”使得玉如意開始出現,將堅潤不渝與順心隨意結合,成就了獨具一格的精巧玩物,風靡一時。
此后,如意在我國的工藝史中從未間斷,且發展迅速,數量、種類、級別均數不勝數。唐代如意柄首最常見為三瓣卷云式造型,還有靈芝形、心形和團花形。數量不多,但用料、鏨刻十分用心。
到了明、清,如意的實用性更加淡化,成為了一個成熟、產量頗大的工藝品門類。如意的基本造型沒有改變,而是在整體設計中加強了細部的揣摩。其中,清代如意的用料巧妙,裝飾、工藝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民間,廳堂正中會陳設大型如意,示意“福祉在堂”。富貴人家會選用陳年老木或者玉如意陳列正堂,鑲飾碎玉或貴石的小型如意則擺在各妻妾的房間或者作為饋贈之物。在皇宮和貴族里,凡值年節、皇室壽辰、王公大臣督撫,必進如意于朝。皇族也會用如意賞賜王公大臣。
那時,如意已經成為上層社會人物權力和財富的象征,留有“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當然,也有造型清麗古樸、賦詩詞和警句于上的如意,以它們特有的雅致,成為尚古文人騷客的文房玩賞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