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配角”變“主角”
很長時間以來,內地銀飾品市場一直缺少明確定位。有人將其定位為奢侈品,但與其他奢侈品相比,價格較低;又有人將其定位為消費品,但銀飾品終歸是貴金屬材質。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國際化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廠商已經認同了銀飾品是消費品、時尚品的概念。
詹文錦介紹,在國外有很多人都購買過銀飾品,但大部分會逐漸被主人丟棄,之后再重新購買。銀飾品的貴金屬材質和價格優勢滿足了這些經濟允許的國外消費者心理上的貴金屬情節。
深圳市信德緣珠寶首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火龍也表示,內地珠寶業原來將銀飾品定格在珠寶上,其實銀飾品并不貴,屬于消費品,并不是奢侈品。隨著消費觀念和時尚概念的變化,銀飾品的款式更新穎,工藝也更好。銀飾品在業界和消費者心中已經變成時尚品。
陳火龍所說的時尚品的概念也得到了詹文錦的認同,詹文錦表示,內地市場對銀飾品的需求在增加,產品的檔次與時尚感也在不斷提升。“我們公司產品受到內地廠商的青睞,和款式時尚有很大的關系,如公司設計的英文字母鑲嵌立方氧化鋯的產品,滿足了內地廠商對時尚的要求”。
產業瓶頸亟待突破
雖然銀飾品成為展會的亮點,但銀飾品和許多中國生產的產品一樣面臨供應鏈整合和生產研發整合不足所帶來的瓶頸,特別是在外銷產品上。
在深圳采訪中,常有企業流露出對下游零售商壓價的不滿。于是,一小部分生產企業通過簡化生產流程、降低產品標準的方式進行消極“抵抗”,雖然銀飾品的成色沒有改變,但整體質量下降了。
在一個現金為王的時代,零售商對于生產商的壓價無可厚非,畢竟生存是第一位的。但這些采取消極對抗的企業可能沒有想過,正是缺乏生產研發整合,才使零售商的壓價幅度越來越大。缺少附加值的產品,自然缺少談判的籌碼。
由于供應鏈缺少整合,使那些有一定研發能力的企業,無法充分享受到高附加值產品所帶來的高利潤。
所謂供應鏈其實就是由供應商、制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構成的物流網絡。對供應鏈進行整合,可使企業更好地采購原材料、制造產品和提供服務。
以料半工半的銀飾品為例,一克銀原料價格為3元,加工費為3元,一件50克的銀飾品售價應為300元,國外采購商購買后,其產品可以在歐美銷售到折合人民幣1800元。假使所有的加工費都為純利,其所占售價比例僅為8.33%,而剩余的約84%的毛利,全部由國外廠商獲得。況且,中國企業在獲得的3元加工費中,還要扣除人員工資、經營費用、管理費用、設備折舊、工具損耗等成本,其純利潤遠遠低于8.33%,而這84%的毛利就是目前常說的“軟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