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使用金銀飾品的?影視劇中金銀飾品的使用有哪些不妥?現代人如何使用金銀首飾方可體現文化韻味?圍繞這些問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齊東方先生為我們進行了闡釋。
金銀做食器可長生不老?
問:古代金銀器除具有您在“立武則天為后受阻唐高宗車金賄重臣”一文中提到的諸多功能外,還是神秘與崇拜的象征,如漢代開始認為如用金銀做食器,可以長生不老。
齊東方:現在看來顯然這是一種偏見,但它使一些帝王、貴族瘋狂地追求和占有金銀。這種背景在考古發現中有所反映:西安出土的金灶就是做飯用的,里面有金米,表現煮米的情景;山東也發現了同樣的金灶,有“宜子孫”字樣。人們借助金銀器來表達他們的愿望,顯示對生活的追求。
這種祈求長生不死的愿望也滲透到喪葬中。《漢書》明確記載:帝王死了以后用金縷玉衣,列侯、始封貴人等用銀縷玉衣,長公主這些人用銅縷玉衣,即用金絲、銀絲或銅絲把玉器連綴在一起,做成葬服。就是說,金銀同時反映了一種保護身體、強調等級的作用。所以我們說,金銀在古代社會中成了神秘與崇拜的象征。到南北朝時期情況稍有變化——佛教在中國興盛,建造寺院、造佛像,多用金或鎏金,這個時期金銀器的制造和一些信仰聯系在一起。但也可以看到一些器物,如三國墓葬出土的一個銀唾壺、東晉墓葬發現的銀碗、北魏墓葬發現的銀耳杯等。
問:出土的這些器物是不是說長生不死這種觀念此時還很流行?
齊東方:對。比方說晚唐大臣李德裕直接引用《漢書》勸說敬宗皇帝,說用金銀做食器可長生不死。考古發現的唐代金銀飲食器皿也很多。可見漢代到唐代,人們把金銀作為一種崇拜象征是一成不變的。如果說有不同的話,唐代金銀器更明確了等級地位的象征,明確規定一品以下的官員不可用金做食器,六品以下的不可用銀做食器等。
事實上能不能遵守是另外一回事,考古發現有違背這項規定的現象,這個問題從反面說明:由于神秘觀念的驅使,由于長生不老的愿望,使人們冒著風險來違反法律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