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寶石專家Jack Ogden去孟買,在那兒,他看到一批大得出奇,價格也低得出奇的漂亮紅寶石。
“這是什么?”Ogden問。
“臺灣珊瑚”,小販答。
“是指臺灣來的珊瑚嗎?”
“不,就是臺灣珊瑚——它其實是用竹子做的。”
“我本來以為我已經夠見多識廣的了”,Ogden說,“可總有些新東西冒出來!”
古董珠寶不安全
事實上,像寶石行業這樣在小小物體中濃縮大量金錢價值的行業,總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家的“創造性”——早在公元一世紀,印度人就開始用不同質地的石頭模仿彩色的水晶;而到了三世紀,阿拉伯人已經懂得用特制的模板來仿造珍珠賣給不懂行的買家了。
對有些珠寶買家來說,這正是購買珠寶最刺激的地方:運用專業知識,辨別珍品贗品,轉手沒準還能大賺一筆。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正是困擾的來源:畢竟要付出一大筆銀子去買一件讓自己吃不準的東西。而且,既然有時候連經驗豐富的寶石專家都會犯錯誤,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自信十足呢?
有些買家因此選擇投資看似安全的古董珠寶,但諷刺的是,恰恰這個領域的風險最大。“珠寶加工工藝直到20世紀中葉才迅猛發展”,美國著名珠寶鑒定家Antoinette Matlins說,“制造日期早于這段時間的珠寶,未必像我們認為得那么有價值。”
幾年前,Victoria & Albert博物館就丟了回臉:他們展出的一枚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胸針被鑒定為實際制造于19世紀,這也就意味著,當年花了大價錢購買這枚胸針的收藏家Lord Canning其實是上當了。
不貴,但也不是真的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陷阱等著我們跳。去年,Matlins就做了個有趣的實驗。她喬裝成一位充滿愛心的母親,拿著“積攢了好久才攢到”的1000美元,跑去拜訪了紐約第47西街的6家珠寶行,詢問是否能幫自己的兒子選購一枚一克拉鉆石。
正確的回答應當是:夫人,這個價格還不合適。因為一克拉鉆石肯定不止1000美元。但出乎Matlins意料的是,沒有任何一家珠寶行提出這個問題。他們給她看了不少漂亮的鉆石首飾,價格都在她的預算之內。
這意味著什么?鉆石里肯定填塞了部分玻璃材質。Matlins說,這么做本身沒錯,但問題是沒有一個人主動跟她提起這一點。填充過的鉆石會變得脆弱,如果遭受強勁外力的撞擊,也許會碎裂,更糟糕的是,如果在高溫環境下,填充物可能會融化流出,然后你的首飾就會變得奇丑無比。而且所有這些珠寶行都沒打算提供鑒定證書。他們的理由聽起來都很動聽:比如你在一個等候名單上啦,再比如這批珠寶剛剛到啦……Matlins承認,如果不是因為太了解這個圈子里的套路,她也會沾沾自喜地覺得自己完成了一筆劃算生意。
現代珠寶的“人工智能”
有一些故事,你不問,珠寶商們是永遠不會告訴你的:漂亮的綠翡翠首飾,也許只是上了一層“綠油”,溫度一高就會融化,露出原本的琥珀顏色;大多數珍珠,哪怕是極度昂貴的珍珠,也來自人工養殖場;你昨天買的那塊超級貴的表,上頭鑲的紅寶石其實值不了幾塊錢……
另外一些小把戲則成功地利用了我們的視線錯覺:藍寶石陳列在藍色的碳紙上,顏色會變得更加深邃;多重角度的燈光照射,令寶石綻放出越發璀璨的光芒;或者,干脆將人工材質和玻璃材質膠合在一起,冒充值錢的寶石;當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永遠別相信那些在地攤上淘到寶的神話——那種幾率,100個買家當中能出一個就不錯了——而且絕對不會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