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翁狄森的珠寶設計里,菩提樹、窗花、剪紙、民間藝術等傳統中國元素成為主題。他說,他的作品設計靈感都是來源于平民百姓的生活點滴,而非帝王將相的生活。因為在他看來,真正能夠反映生活本質的,還是要從民間尋找。他喜歡到麗江這樣的古鎮去尋找歷史的足跡,喜歡一切自然本真的東西。
其實早在1995年,當翁狄森還專注于純藝術創作時,便已開始以其姓氏的拼音“YEWN”,為個別欣賞其藝術創作的客人設計高級珠寶。多年來,他的作品也已被不少獨具慧眼的香港本地名人和外國買家收藏。這些富有中國民間元素的珠寶在諸多現代珠寶設計中顯得尤其難能可貴,而精巧的工藝也令人驚嘆。翁狄森說:“中國人的手是全世界最靈巧的,沒有一件工藝品是中國人做不出來的。”在這個剪紙藝術都幾近失傳的年代,用珠寶來表現剪紙更是極為罕見。翁狄森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牡丹剪紙系列”,這是用18K金鑲鉆雕刻而成,一瓣瓣花蕊栩栩如生,鏤空技藝再現了民間剪紙的精巧,而一顆顆璀璨耀眼的鉆石,就似清晨凝聚在牡丹花瓣上的甘露,讓這朵美麗無比的花更加嬌艷欲滴。如果沒有長期的觀察積累,是無法設計出這樣逼真動人的作品的。
近期,翁狄森又推出了“金魚”系列。他說,金魚是觀賞價值極高的動物,它錦鱗閃閃,鰭尾輕搖的美態雍榮華貴,使人百看不厭。而“魚”與“年年有余”的“余”字同音,使魚在中國文化里漸漸化成吉祥物。此外,金魚還有另外一層獨特的意思。“金魚”與“金玉”諧音,所以在婚嫁的時候中國人喜歡以金魚祝愿新人“金玉滿堂”。而金魚更是中國文人的重要題材,唐朝著名詩人韓愈在《示兒》詩中提及“玉帶懸金魚”,借以來暗示自己的財富地位。因為,在當時,只有三品以上的高官才能在玉帶上懸掛金魚吊飾,可見金魚一直以來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金錢和財富。
一條小小的金魚,翁狄森卻能引發出如此多的典故。這位鐘愛中國哲學歷史的設計師,將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都融入到了自己的珠寶設計中。這一系列的吊墜用18K金打造魚身,環環相扣的關節靈活可動,表現出了金魚優游暢泳的靈巧美。黑鉆、黃色和橙色藍寶石點綴成魚鱗,閃閃發光。而耳環則以白鉆魚鱗點綴18K白金或18K黃、白金相間的魚身,活潑可愛。
這些源自于民間最自然的東西,成為了翁狄森的設計靈感來源。而在它們身上,翁狄森也找到了自己的表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