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其實如今還在討論“中國風”的問題,顯得實在有些落伍。從二十世紀初的天才Paul Poiret就創造了中國味道濃郁的“Paul Poiret式輪廓”起,時尚界就從來不乏“中國身影”。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元素早就成為了時裝中的一個組成部分。Tom Ford在2004年離開YSL時,用一場“中國秀”給自己開了個盛大的“告別Party”;2006年Dolce&Gabbana的春夏時裝秀兼品牌成立20周年慶祝會上,model們的裝扮頗為驚艷——紅色的晚禮服,紅色的羽毛頭飾、紅色的花卉裝飾、紅色的綢緞高跟鞋。就像剛從江南水磨染坊的紅色染缸里走出來的“中國新娘”……這些自然而為的設計典范,難道是刻意要為“中國”而“中國”么?當然不是,他們只是在選擇對自己設計最好的承載方式而已。
“時尚無國界”,不用著急給自己貼上標簽歸屬,生怕別人看不出自己的“中國味”,與其拘泥于分辨這個那個“元素”,何不如跳出國界的地域局限,把藝術與美當作自己唯一的界限?如同無數靈感于身邊輕置,拈上一“朵”即可,只問美麗,不問出處。莊子曾語:“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例如在上海外灘十八設有專賣的本土設計師吉承,她的品牌La vie決不會動輒啟用龍鳳刺繡牡丹花元素作為標簽使用,而是真正把蘊含中國文化的元素深深地烙入她的設計靈魂,并不顯山露水卻讓你從絲縷中感受到中國風情。也許只有當更多的本土設計師“忘記”中國標簽時,才是“無招勝有招”的成大器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