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眾對上述數據缺乏感性認識的話,我們不妨再次回味一條仍在保鮮期的新聞:剛剛過去的“黃金周”,在不少地方的大商場,價格不菲的金條很快售罄,然而金條的流向更令人大吃一驚:近半數被用于向官員送禮!原來,奢侈品風行的一個重要根源在于一些有權的人在“消費”。權貴競逐豪奢,民生焉得不苦?
貪官引領奢侈品消費潮流,已不是什么機密。其一,貪官進人“千萬級時代”態勢明顯。在近年揪出的腐敗分子中,貪賄紀錄接連刷新:山西省和順縣原縣長崔保紅1000萬元、北京市海淀區原區長周良洛1600萬元、重慶市巫山縣交通局原局長晏大彬2226萬元、湖南市郴州市委原書記李大倫3199萬元、四川省犍為縣委原書記田玉飛3361萬元……其二,在各地舉辦的反腐展覽和貪官贓物拍賣中,從珠寶古玩、名人字畫、極品洋酒、世界名車到裹金鑲銀的生活用具應有盡有。琳瑯滿目的貪官贓物展,其品類之豐、價值之高,絕對不亞于一場頂級奢侈品展覽。
先富起來,并且先奢侈起來,貪官們揮金如土的快感和瀟灑,是建立在公平正義被扭曲、公眾利益遭盜賣、百姓身心受踐踏的基礎之上的。站立在奢侈品消費浪潮潮頭無恥炫秀的貪官,褻瀆了物華天寶,羞辱了整個社會。動輒收受數萬元禮品,早已突破了刑法規定的犯罪邊界。絕大多數腐敗分子的有恃無恐、無法無天,正是利用了監督機制的漏洞、反腐措施的粗疏。一邊是腐敗分子爭富斗奢,一邊是反腐監督精細化、靈敏度不夠,對很多奢侈信號反應遲鈍、捕獲不到。如果不建立起完善的官員財產申報及公示制度、對權力進行玻璃缸式透明監督,奢侈品市場開發的對象還會繼續瞄向腐敗分子,奢侈的“極品貪官”依舊難絕。
中國每年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奢侈品消費,到底多少被貪官“消費”,不應該是一道糊涂題。否則,我們這個經濟還相對落后的頭號發展中國家,平白無故被戴上當今全球第三、未來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費國的高帽,可真是雷人。“奢侈”得使人莫名其妙,“奢侈”得叫人無比郁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