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這里,這座至高無上的皇城每年都一分不少地接受來自希臘王國的貢品,高高的塔尖裝的全是黃金、白銀、紫水晶。城里的人說康士坦丁堡每天送給她的領地國多達20000兩黃金,都是從城里的商鋪、酒館、集市,還有那些來到這里的普魯士、埃及、意大利、西班牙商人那里征得。”-引自《東羅馬帝國的覆滅》。
雖然我們無從考證這龐大的數字的準確性,但誰都無法否認在中世紀達到鼎盛的拜占庭帝國曾在東地中海巖岸雄霸一時。公元324年,羅馬帝國首都遷至康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爾)后,掀開了拜占庭王朝(東羅馬帝國)的輝煌歷史,延續了一千多年直到十五世紀帝國滅亡。伴隨著盛世空前的繁榮經濟,文化藝術的進步也令前人難以望其項背。在好幾個色彩斑斕的世紀里,拜占庭珠寶或依靠真實可信的靈感與設計形式,來褒揚神靈和帝王的榮光;或著力強調色彩、材質的和諧統一;或凝練了創作者對當時崇高的基督信仰的歌頌情懷,華麗紛呈的手筆中又通透了規章嚴謹的神韻……歷史的煙云早已散去,然而這些破土而出的珠寶首飾卻永遠都讓人不由得聯想起帝國的浮華舊夢。
而今已收集到的那個時期的極少數藏品大多館藏在諸如希臘貝納基(Benaki)、拜占庭文化博物館(Byzantine Culture)內的專門陳列室里。早期的拜占庭珠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不過它們逐漸演變并得到豐富,比如耶穌、Virgin Mary、天使等形象在這一時期飾品設計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虔誠的信徒們佩戴的珠寶大多刻有碑文、祝福的祈禱或神的咒語,這一時期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圣骨匣十字”(Reliquary Cross)項鏈的興起。它們不像今天的十字項鏈這般簡單,而是被做成一個十字形小匣子,時常里面裝有一根被迫害而亡的教士的頭發,甚至骨頭。這聽起來簡直有點不可思議,然而當時人們信奉遺骨、遺發具有強大的療傷能量,攜帶它的項鏈被看作是活著的教徒的護身符。最美的飾品當時還只屬于位居高位的牧師在宗教典禮上佩戴,一般人只擁有最原始的銅制項鏈,設計始終遵循了基督教義的質樸、謙恭。在民間,婚禮儀式流行的裝飾品上,耶穌頭像是至高無上的,新娘和新郎在巨型十字架的左右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