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傳統節日習俗在長久的發展與更新中,保留了部分極具典型意義的元素,如清明掃墓,端午吃粽子、劃龍舟;中秋賞月、吃月餅等。然而,傳統節日習俗并不僅僅局限于此,節日的盛裝打扮以及其他節慶活動,或許很多現代人聞所未聞。
古彥云:清明不戴柳,紅顏成酷首。現代有幾人清明戴柳?多少紅顏成了酷首?當然,清明在頭上插一支柳條,在現在看來的確有些怪異,何不改變形式,用珠寶做個柳條發簪,插入發髻呢?南方地區的人們,則大可以佩戴一只珠寶做的榕枝簪,因為古代南方少數地區在清明是插榕樹枝裝飾于髻的。
端午時,節日的配飾更多,如五彩縷、艾虎、“五毒”衣、艾花等,其中,五彩縷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古書有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曰長命縷。“長命縷”又叫“栓命索”,一般是以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纏繞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脖或手指上,寓意明顯。若將此種絲線加以現代設計,配上一個黃金小鈴鐺,或者是一枚銀質小錢幣,在端午的時候給小寶寶們帶上,兒童飾品又多了很多選擇,街頭巷尾也多了一道風景。
不知是否有人在中秋節見過一只身披古代武官的紅、綠袍服,金盔金甲,頭上豎著雉翎,肩后四面靠旗的兔子,這是古代中秋節上的“貴賓”。在北方,人們在賞月吃月餅的同時,家家都會擺設一種以月宮的白兔為主題的,用陶、土、糖等材料制成的工藝品,名叫“兔兒爺”。在中秋節戴上這樣一個“貴賓”,金光閃閃,神氣十足,或許還能讓它帶入月宮的夢境,與嫦娥相會呢。
古代的節日之復雜、隆重,今日已無法想象。提取一些傳統節日的配飾元素,將它們設計成珠寶,對商家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商機,對消費者來說又能帶來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