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藝、優(yōu)美的造型、瑰麗的色彩聞名于世。其中,羊脂白玉則以其非常潔白、質(zhì)地細膩、光澤滋潤、狀如凝脂等特點,被稱為軟玉中的上品,極其珍貴。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羊脂白玉的價格一路飆升。近年來,單是籽料的價格就高得驚人,動輒三五十萬元一公斤,多則要花上一二百萬元。對于廣大藏家來講,一味跟風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多些深入的了解,聽聽他家直言,做到理智的收藏才是王道。
羊脂白玉不一定越“白”越好
“羊脂白玉不一定越白越好。”中國古玉器研究會秘書長鐘林元對于當下玉器收藏中一味追“白”的趨勢提出了質(zhì)疑,“所謂羊脂白玉,就是人們對和田玉中極品的比喻,再加之和田玉每塊的顏色溫潤程度都不完全一樣,故所謂的羊脂白玉就永遠不可能用一個公式化的固定標準來科學地測定”。
我們都知道,羊脂白玉是和田玉中的寶石級材料,是白玉中質(zhì)純色白的極品,具備最佳光澤和質(zhì)地,表現(xiàn)為:溫潤堅密、瑩透純凈、潔白無瑕、如同凝脂,故得此名。已故我國著名考古專家夏鼐先生也曾在文章中稱:“漢代玉器材料……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可老先生的意思并非給羊脂玉定了白色的性,更沒有表示出此玉越白,價格越高的關系。
業(yè)界許多人士就認為羊脂白不是純白,而是帶有油脂光澤的白。在白色中有的可透出微微的黃色,質(zhì)地差的也可在白色里透出微微的淺灰色調(diào)。而現(xiàn)如今人們一味向“白色”看齊的做法,顯然是對羊脂白玉的誤解。
鐘林元提到,其實羊脂白玉只是現(xiàn)在人們的叫法,以前只是叫羊脂玉。這個“白”字是人們后加上的,帶有了太多主觀的色彩。因此過分看重顏色,也大大誤導了人們的收藏觀。他打了個比方:“假如以我們吃的羊油的油脂和白度為標準的話,那么天下可能就只有一塊羊脂白玉了。因為羊油只有一個白度和一個油性,所以我們不能強求。應該嚴肅地否定當前社會上對于羊脂玉的一種流行說法和取舍的標準。”
同時,鐘先生還表示,由于人們對于顏色的判定標準不同,因此到底是不是夠“白”也沒有標準。他曾經(jīng)在故宮博物院看到顏色很白的和田玉,可是專家把其歸為青玉。而有一塊看著是青色的古玉則被列入了白玉。由此,他建議廣大藏家切莫把羊脂白玉“越白越好”的說法看成是真理。如果只強調(diào)白,而忽略了質(zhì)地,那么像大理石、石英石等很多相當白的石頭就成了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