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百年一遇 百姓如何組合投資
日期:2008/10/20 來源:編輯:
文章TAG:
在目前,關注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順勢而為,才能讓家庭理財在穩健中度過多變的經濟環境,生活更有品質。
亞洲三大股神巨虧數千億,逆市瘋狂增持“越跌越買”…
美國次貸危機終于演化為一次惡性的金融危機,而這種危機是否會帶來一次“大蕭條”的經濟危機呢?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少有經濟體能夠再用“拭目以待”的輕松心態來關注這次危機的演變。對于美國7000億甚至是9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其他國家也沒有閑著,協同性的降息以及無限制的注資承諾,清晰地體現了各國的嚴陣以待,無怪乎有人發出“美國病,全球治”的感嘆。
就中國而言,盡管管理層有過“中國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的發言,但不容否認的是,隨著中國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中來,中國經濟也不免打上“次貸”影響的烙印。首先,是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受到了美國以及歐洲經濟的影響,其次就歐美救市計劃有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通貨膨脹,尤其是對于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負面影響更大。第三,則是我國直接持有的美國金融債券等資產的損失。我們中國的家庭將或多或少為美國的危機買單。此外,這些問題正好又與我國目前經濟發展調整周期相遇,無疑讓此輪中國經濟的調整帶上了更多的治理任務。對于這些問題的治理也就成為目前居民家庭理財的背景,把握這種治理的發展脈絡將成為“成功理財”關鍵環節。
投資必讀:檢審現有理財手段
在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和中國經濟調整的雙重治理的形勢下,家庭理財首要的目標是防范經濟蕭條導致的收入減少和通貨膨脹帶來的資產縮水,投資者不得不在保本和增值的雙重目標下未雨綢繆。所謂保本其實是在規避目前經濟危機帶來的大量風險,但是過于保守的策略也許讓這種目標化為泡影,因為另一個方面,只有財富的增加才能讓居民有較高的抵御風險能力,這有賴于一種較為積極的進攻。
總而言之,投資者如果要讓自己盡量減少此輪經濟調整的負面影響,讓保本和增值獲得一個平衡是關鍵。實現這種平衡自然要關注一下目前我們實現理財的基本手段有哪些,我們需要檢審一下,這些理財手段或者理財手段的組合是怎樣滿足我們的理財目標的。
在當下期貨等則因為門檻高,風險大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而保險則防守有余,致富有限。由于2006年以來的牛市,股票和基金及相關理財產品已經成為最主要的理財手段,因此理解這些理財手段所具有的收益與風險,應該是成功實現目前理財目標的基礎。
少量配置股票有利于實現增值目的,可以成為理財組合手段之一。而在擔心自己沒有時間打理,并且希望長期投資的家庭來說,將股票換入績優的偏股型基金也是一個較好選擇。
央行在“保增長”的任務下首次降息和準備金,帶來了債券市場的牛市,而10月份的再次降息讓投資者確信目前中國經濟將處于降息通道之中,而債券市場也將迎來一輪持續牛市。因此,在這種債市走牛的預期下,投資者可以更多地關注債券,尤其是當前新發的長債值得重點關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級市場的購買債券并不容易,因此很多投資者往往希望參與二級市場的債券交易,在筆者看來這是一件風險較大的理財行為。在目前債市供給不足的環境下,在一級市場買入債券也并非容易。因此,對于希望投資于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以及資金較少的投資者來說,買入債券型基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總體來看,基金作為一個復合的理財手段,往往涵蓋了股票、債券和存款等手段的收益特征,可以成為家庭理財的主要工具,起到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