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和田玉的未來初探:
作為資源類藝術品,和田玉的枯竭一直被和田玉界或文化界所津津樂道。和田玉文化畢竟不可能脫離其本身的物質屬性。物質消滅,文化無從談起。但筆者認為,和田玉的未來必然建立在對物質相對淡化,對文化內涵相對的強化基礎上。
幾千年的和田玉文化的延續與傳承從沒有停歇腳步。當代,和田玉物質極大豐富,卻使得更多人憂思。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物質化和田玉造成和田玉文化的整體失衡。近幾年,我們說玉貴,不是古玉貴、不是作品貴,是原料貴。和田玉進入尋常百姓家,本來是和田玉文化的一個發展契機,但卻造就危機。這倒是值得每個和田玉從業者需要深思的。
第一:制作者的局限。和田玉的制作加工,很大程度依賴需求者的喜好,在過去,對玉的喜好集中在王、官、文人、商等群體,其作品的定位與制作,相對簡單,匠氣在明確的文化性需求里被沖減了。但在現代,對玉喜好帶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需求多樣性,二是盲目性。這就導致制作者,在設計與加工時,無非兩種選擇,復古或一味創新,并將此兩方面對立起來,其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文化傳承的良好結合無從體現;絕大多數制作者,對匠與大師的理解有很大偏差。繼承中的創新,創新里的繼承才是成為大師的必要條件。其實我們舉個例子就明白,“大禹治水”應該說是匠人所作,而不是宮廷大師所做,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有所思考呢?
第二:市場的局限。作為商品化的和田玉與作為文化的和田玉最大的區別在于流動性。現在市場作品的流動性是基于金錢而流動的。這就必然導致文化性的缺失,在金錢衡量物質的時候,數量、質量會凌駕于藝術之上,和田玉的天人合一、儒家本位,根本無從談起。同樣100克的作品,如果評價的基準在于重量、皮色、品質、品種,那他同石油之類的物質財富就沒有什么區別。當別人問我那個好的時候,我會說我的思路與設計理念,或說哪個我比較滿意,絕少提重量、皮色、品質,但永遠有買家詢問這些,這就是市場的局限。
第三:標準的局限。
我們可以理解和田玉標準的出臺,是國家對資源類產品的一種保護和責任。但事物的兩面性告訴我們,這個標準實際多少造成了整個和田玉界的物質導向、原料導向。至今我不太理解的是,和田玉界把籽料本身就當作和田玉文化的組成部分或重要部分,其實如上所述,和田玉文化的根本是雕飾與原料的結合,否則,如何談天人合一呢?
第四:文化氛圍的局限。和田玉文化的泛文化特質,在另一方面會存在感受文化的成分,這種感受文化,就導致文化的不可確定性。這類比瓷器、紅木、紫砂等就不難看出來。感受的好壞如果沒有建立在基礎的儒家思想里,其泛文化特質就被削弱與淡化。
筆者認為,未來的和田玉市場必然需經歷新的波動,未來的和田玉文化將有以下特點:
1.物質極大豐富,開采的增加與制作水平的增加,和田玉制品將極大豐富,并呈現從形式到內容的極度豐富化。
2.佳品的相對集中,一般作品的絕對分散。材質與制作相結合的作品,必然被對和田玉文化了解并有相應財富的人所獲得,而且其流動性減弱。而作為普品的和田玉產品,在所謂和田玉淺薄文化的招引下,流動與普及性達到歷史頂峰。
3.復古風潮的再一次興起,和田玉文化作為儒家文化的代表部分,定期的復古風潮是社會發展的必需,特別是在現在中華文化的強勢地位影響下,文化復興的氛圍必然導致和田玉文化的復古,這將是包括古玉與復古作品等的和田玉文化的全面復興。
4.籽料囤積現象消失。原生態的和田玉不是和田玉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市場普遍提高對玉文化理解的基礎上,玉料的囤積將會消失,畢竟對玉的喜愛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要求,也是將和田玉進行制作與加工。所謂的籽料文化是,原料囤積者與經營者的喧鬧與一廂情愿而已。儒家思想框架內的和田玉文化,是琢磨的文化,是改變與保留的文化。籽料囤積必然會在和田玉文化的日益發展里轟然倒塌。
5.中間商消失。作為和田玉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環節的中間商是現代和田玉利益鏈的特色之一,但隨著對和田玉文化的進一步宣傳與現代資訊、購買環境的改善,未來工作室方式將是和田玉市場的主流模式,中間商將會逐漸退出。當然,玉友之間的交流與買賣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