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1800元買來玻璃手鐲
6月份,市民張棟彩和先生一起到珠寶店挑選飾品。店內的服務人員熱情地給她介紹各種產品,從低檔的到中檔的,最后介紹到精品區。張小姐選定了一只淡綠色的玉手鐲,標價為1880元。經討價還價,最后以1800元成交。一個月后,她在戴手鐲時不慎失手,摔碎了鐲子。更令她感到意外的是,玉鐲內部的顏色竟然不是綠色。隨后,她找到業內人士鑒定,才知道手鐲是玻璃制品。
玉器賣成了“10元三件”
昨日,西關十字附近一家玉器銷售店正在進行促銷活動。在該店門口,記者看到懸掛著一個大紙牌子,上面醒目地寫著“特價處理”、“10元三件”等字樣。一只和田玉鐲賣50元錢,一件昆侖玉吊墜賣10元錢……眾所周知,玉石是十分珍貴、資源稀缺的珍寶,屬于高檔消費品。為何路邊小店、小攤上琳瑯滿目的“玉器”價格如此“優惠”?這中間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普通消費者所知的“行業內幕”呢?
甘肅省工商聯金銀珠寶業商會秘書長房隴勇先生告訴記者,3年前,和田玉石料的國家收購價在200元/克左右。加工后,普通的和田玉小掛件價格絕不可能低到幾元錢。這類攤點的商品100%都是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
玉器價格“水分”多
8月13日,經營古玉生意的業內人士趙先生給記者“揭幕”說,一些商家看準消費者不懂行,不僅以假充真,還會在價格上“獅子大開口”。趙先生告訴記者,“玉器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很難斷定價格區間。商家的叫價通常會因人而異。遇到了行家,開價要實在,否則就做不成生意。而對于一些懵懵懂懂的顧客,則能宰就宰。”玉器店里擺賣的玉器,既有幾十元一塊的“花件”,也有幾千元乃至幾萬元一件的玉戒、玉鐲等。雖然很多店鋪的商品都有標價,但是賣價往往含有很多“水分”,有時賣價可能高出商品本身價值10倍之多。
買玉器有疑問市內可鑒定
金銀珠寶業商會秘書長房隴勇告訴記者,如果消費者認為商家存在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等問題,可及時向省消協或省工商聯金銀珠寶業商會進行投訴。此外,消費者在購買玉器等珍貴珠寶后,若對商品仍有疑問,可到省質監中心珠寶檢測室(金昌南路208號)進行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