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奧運會掀起一浪浪奪金高潮,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奪金后,或親吻或高舉獎牌的鏡頭不斷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條。北京奧運會獎牌“金鑲玉”的獨特設計,使之成為奧運史上的一個經典。除各國運動員在賽場上奮勇奪金外,關于“金鑲玉”的各種話題也為百姓津津樂道。昨天,本報記者在北京獨家專訪了“金鑲玉”獎牌主設計師、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王沂蓬教授,揭開了“金鑲玉”背后的眾多謎團。
玉石何以淘汰瓷器?
北京奧運獎牌方案“金鑲玉”,于2007年的3月27日正式對外公布,但實際上,奧運會獎牌的設計方案早在2006年1月11日就已啟動,當時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向全球招標的同時,也邀請了國內一些著名設計單位參與設計。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王沂蓬教授和他的設計團隊也是受邀單位。
接到設計任務后,王沂蓬教授和他的團隊集合了集體智慧,最終有了這塊“既遵循了國際慣例,又增加了中國特色”的奧運獎牌。
“雖然往屆奧運會中從沒使用除金屬外的其他材質制作過獎牌,但國際奧組委同時也沒禁止使用其他材質制作獎牌。”王沂蓬教授說,這使他們的設計團隊最初有了加入有中國元素的其他材質制作獎牌的想法。“我們考慮到最能代表中國元素的材質有瓷器、彩陶、青銅、絲綢、玉等。青銅和彩陶只能代表中國悠久歷史中的一段;絲綢明顯不合適做成獎牌;瓷器雖然最具有中國特色,但瓷器是和使用結合在一起的,更突出的是功能性,而缺少精神上的意義。”王沂蓬教授解釋他們最終選擇玉作為設計元素的原因,“玉文化的歷史不僅貫穿中國古今,最具有悠久性,而且自古佩玉就有‘以玉比德’的內涵,最能使獎牌中的中國元素添加精神內涵!”獎牌圖案為什么不用長城?
“金鑲玉”獎牌最終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樣子是:獎牌正面為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獎牌背面鑲嵌著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屬圖形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會徽。
由于奧組委規定,奧運會承辦方只能設計獎牌背面的特色圖案,為了號準奧運獎牌的脈,又不重復于往屆的獎牌,王沂蓬教授和他的團隊詳細分析了前面所有28屆奧運會所用的獎牌樣式,發現前20屆用的獎牌圖案大多為寫實的浮雕,而隨著現代奧林匹克的發展以及世界人民的審美共識,特別是最近的幾屆奧運會,獎牌設計越來越向著寫意和象征性的方向發展。
如何選擇一個圖案既能寫意地代表中國,又符合現代審美觀點?“長城、京劇臉譜、太極五行等元素都曾被我們嘗試。京劇臉譜雖好,但有點太寫實,而且只是中國的一段歷史;太極五行很有中國韻味,但被用于韓國國旗中,很容易帶來誤解;曾一度傾向于使用長城這個非常中國的圖案,但考慮到長城在古代是用來抵御外族入侵的特定意義,和現代奧林匹克倡導的精神不合,所以最后還是放棄了。”最后,在選擇了“金鑲玉”的璧環結構后,王沂蓬和他的設計團隊最終把獎牌背面圖案選擇為北京奧運會的會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