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珠寶飾品,就是業內人士僅憑肉眼也難辨真假,更別說是普通消費者了。
珠寶行業的自律尤其重要 2008年7月,廣東省工商局宣布,“周大福”被查出其生產的18K金紅寶石戒指珠寶鑒定不合格。這個1929年成立的知名品牌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譽沖擊。同期被查出產品鑒定不合格的還有“六福”等品牌,它們與周大福同陷“戒指門”。
與廣東一樣,在重慶,消費者對黃金珠寶產品的信任度也開始下滑,怎樣走出這一困境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而對業內人士曝出的三大黑幕,到底是市場給了它們生存的條件?或是消費者的寬容讓其得以延續?
“戒指門”效應放大
珠寶業整體形象受損
據廣東媒體報道,周大福“戒指門”事件后,珠寶業的整體形象因此而受到傷害,并一度引發了民眾對該行業的信任危機。
在重慶市場,記者日前在多家黃金珠寶店看到的情況是,盡管仍有市民在選購這些產品,但“是不是真的?”的疑問不絕于耳。在解放碑周大福專柜,家住南坪的王女士一邊挑選著鉑金戒指,一邊詢問:“你們的紅寶石戒指不合格,鉑金戒指有沒有問題喲?”在得到“沒問題”的答復后,她轉過頭來笑著對記者說,我是外行,不識貨,就怕上當。
記者在多家黃金珠寶店隨機采訪了部分市民,相當比例的受訪者表示,聽說周大福和六福出問題,嚇了一跳。因為對珠寶產品懂行的人不多,以前一直都相信名牌。經過了這一事件之后,既要看品牌,又要看鑒定證書了。
據周大福專柜人員介紹,近來提出類似疑問的顧客多了起來。但看到出具的重慶相關檢驗機構鑒定證書后,也都放心購買了。
重慶珠寶業一業內人士稱,目前國家并未對寶石進行強制鑒定,寶石鑒定一般都是商家出于自愿,送至當地珠寶質檢站進行檢驗。但事實上,不僅是周大福,重慶市場的大部分珠寶品牌均表示,旗下的寶石是經過了檢驗的,“有了鑒定書,顧客才會相信。”重慶金店一位負責人坦言。
毋庸置疑的是,此次由廣東工商局對珠寶行業抽查所引發的“戒指門”事件,對其整體形象造成了一定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消費者對該行業的信任危機。
新浪網的調查結果顯示,75.49%的消費者表示,將不再信任周大福的珠寶質量,僅有7.68%的消費者依舊力挺周大福。此外,高達67.94%的顧客表示不會購買其旗下珠寶,只有不到一成的顧客表示仍會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