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標識不合格
價格“亂花漸欲迷人眼”
事實上,廣州的此次抽查已經顯露出珠寶市場的某種不安。結果顯示,金銀珠寶內在質量合格率為80.3%。如果把標識不合格的產品計算在內,金銀珠寶合格率僅為36%。其中,金飾品質量合格率為93.8%,銀飾品質量合格率為80%,貴金屬鑲嵌珠寶飾品,質量合格率為70.4%,珠寶玉石飾品質量合格率為81%。質檢結果顯示,大約七成的不合格產品是由于標識不清所致。
重慶珠寶業一位資深人士,日前向記者踢爆了珠寶行業的三大黑幕。一是虛高標價后再打折。一件進價數十元的玉器,一些商家在價簽上填上數千元的價格,然后以一至三折的優惠價格銷售,令顧客有“撿粑和”的感覺;二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一些商家利用金銀珠寶外觀顏色相同的特點,把“白K金”標稱為“鉑金”,把玻璃標稱為“水晶”,把“染色石英巖玉、東陵石”標稱為“翡翠”。還有的商家在純度和重量上做文章,把兩個九的黃金標為3個九;為鉆石“加重”;三是用鑒定證書抬身價。這種鑒定證書有可能是相關部門下屬鑒定機構出具,也可能是企業自己出具。有時,一大批貨只有一張鑒定證書,即便是真實權威的鑒定證書,也只能鑒定真假,卻不管是否物有所值。一張有鑒定證書的玉器,很可能標價與真實價值相差百倍。
業內人士表示,黃金珠寶市場價格堪稱“亂花漸欲迷人眼”。而一些成色不足的黃金飾品,就是業內人士僅憑肉眼也難辨真假,更別說是普通消費者了。
付費檢驗不易
市民呼吁簡化送檢制
據業內人士介紹,天然紅寶石因為本身雜質較多,一般會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才能使顏色和質地更好地顯現出來。而在加工加熱過程中,會加入一定含量的充填物。一般來說,充填物所占的比例不能太高,如果太高必須在標識上注明,但據了解,目前國內尚無強制性的標準對此比例進行規范和限定。
也正因為如此,寶石質量的鑒定才顯得尤為重要。但國家對于寶石并沒有強制送檢的規定,寶石飾品在出售中,也不需要出具鑒定證書。
那么,如果購買了寶石制品,為了讓自己放心,該拿到哪里鑒定呢?根據相關人士指點,記者登錄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官方網站,查找“重慶市寶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但沒有找到相關的信息及聯系方式。撥打114查詢,也被告知“沒有登記”。在百度上搜索,找到該檢驗站聯系方式為“6985XXXX”,撥打該號碼顯示為“空號”。
記者隨后采訪了重慶金銀飾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周姓負責人。據其介紹,如果市民送檢,必須自己帶上飾品前往檢驗站,并且支付250元檢驗費。
對此,家住解放碑的劉女士認為,自己支付檢驗費,而且要把戒指拆開,通常情況下消費者都不愿意這樣做。她建議,應珠寶店設檢測點,當場購買,當場檢驗,而且免費。這樣才能簡化手續,減少弄虛作假,讓消費者放心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