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最后的輝煌
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制作在繼承了前兩朝技術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不僅琺瑯彩瓷器器型上有所創新、發展,紋飾圖案也豐富多彩,除一些繼承前朝、山水、人物、花鳥等,紋飾更加講究繁縟、華麗,工藝更加復雜。琺瑯彩瓷到了乾隆時期,可謂是最后的輝煌。乾隆朝中期后,社會經濟狀況每況愈下,宮廷奢華之風大為收斂,琺瑯彩瓷由于造價昂貴,且花工費時,使得國庫無力支付。各種原因促使乾隆中期后,琺瑯彩瓷便少有燒造,至嘉慶后期基本不再燒造。
鑒定要看色料、看畫風
康熙中晚期至雍正中期主要使用進口琺瑯彩料,用多爾門油為調和劑。經燒結后具有玻璃質感,料彩呈透明狀,具有寶石鑲嵌特征。繪畫或堆色干燥后再行燒制。琺瑯釉彩屬低溫釉,而不同顏色的色料燒成的溫度系數都不同,因而燒比畫和填彩的難度還要大。所以看色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看畫風也非常重要。前三清時有很多當時著名的書畫家同時供職于宮廷,因此在琺瑯彩瓷和其他藝術品上都可見到這些書畫家風格的花鳥山水和人物,有些書畫家不僅提供畫稿和題字,甚至是親自在琺瑯彩瓷上作畫寫字,如西洋宮廷畫師郎世寧、利瑪竇等。在山水花鳥畫上最有影響的就是清四王,不僅在當時極具影響,而且對后世的畫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前三清時期的琺瑯彩瓷多可見到四王的風格,布局講究平高遠景的立體效果,皴擦點染設色都十分細膩雅致,且有工筆的味道。花鳥和人物講究工筆,人物繪畫尤其講究透視的立體效果,注重人物臉部的暈染。
琺瑯彩瓷鑒定10則
(1)器型。
不論器型大小都要莊重、規矩,符合康、雍、乾器型特征。
(2)瓷胎。
瓷質細密、均勻、滑潤、有玉質感,胎體薄厚符合器型要求。
(3)修胎。
底足刀修痕清晰、無打磨;接胎處平滑、細膩。
(4)重量。
手頭重量與器型、胎質一致,有墜手感。
(5)聲音。
輕敲擊,胎體傳聲敏感,共鳴悅耳,有金屬質感。
(6)色彩。
主色鮮明,配色豐富,符合清三代的色彩風格。
(7)彩料。
因為礦物質琺瑯料,故燒成后必有開片。
(8)畫工。
符合宮廷畫師繪畫、填彩風格和質量要求,與清三代繪畫風格相一致。
(9)款識。
不同類型款識除符合清三代書寫質量要求外,還應與器物檔次和清宮規制相吻合。
(10)在任何光線下,器物均發出柔和而悠長的光澤,且呈現古風韻。
為促進琺瑯彩瓷和田黃的鑒賞和研究,展覽期間特請業內專家舉辦兩場專題講座:
1、7月12日14:00-16:00 清宮廷琺瑯彩瓷賞析及鑒別
2、7月13日14:00-16:00 田黃賞析及鑒別
參觀及講座須憑票入場,預約電話:6711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