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陶器2000多件,梁志偉唯獨對古陶情有獨鐘,“老窯瓷器、高古陶器,將是一位成功人士最后的陶瓷收藏選擇,也將是下一輪收藏熱點”
成為滬上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之前,梁志偉是一位詩人,現在,他還擔任上!秳趧訄蟆肪庉嬕宦。
1973年高中畢業時,他就已經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文學青年了。大多數同學畢業后都做了工人,可以拿到每月36元的工資,在當時是不錯的選擇。然而梁志偉卻選擇到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下屬的工藝美校繼續學習。因為在那里,他可以從古玩碎片中探尋歷史。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全上海的“抄家物資”都要集中到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因此梁志偉在那里見識到了上海乃至整個華東地區最多、最好的古玩精品,也得到了許多老一輩專家的真傳。梁志偉回憶起當年,感嘆道:“古籍上的歷史是死的,而古玩上的歷史是活生生的。”
可想而知,當梁志偉后來見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釉陶、五千多年前的馬家窯彩陶、八千年前的大地灣彩陶甚至1.5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素陶時,心情是多么激動。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如今他家藏陶瓷2000多件,卻偏偏對那些市場價值和精美程度都遠不及明清瓷器的古陶情有獨鐘。
情有獨鐘陶器
2000年前的東漢,中國人創造了瓷器和發明了造紙術。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就出現了彩陶。因此,近6000年的華夏文明,幾乎都濃縮在了彩陶當中。這正是梁志偉對它們格外敬畏的原因之一。
20年前,他在市場上偶然見到一件西漢釉陶弦紋雙耳罐。罐身高36厘米,直徑40厘米,器型飽滿,保存完整。器型仿青銅禮器型,端莊大方、線條渾樸,直口平唇、上腹鼓出,下部斜成微凹底。器物上飾以三道凸出的弦紋,獸形的雙耳旁貼“S”形紋飾,周身還飾有漢代特有的水波紋、鳥紋以及饕餮紋。
“這是我當時看到過的離我們最遠的東西了,作為一個詩人,我對它有一種文化的感應。”把這件陶器買回家后,梁志偉還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揮筆寫下了一篇散文《情有獨鐘漢代陶器》。從此,他的陶器情結便一發不可收。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他陸陸續續收藏了20多件漢代陶器。
而在當時的中國陶瓷收藏界,明清以前的高古陶瓷收藏還是個較新的分支。在梁志偉收藏漢陶的時候,高古陶瓷大多保存在博物館中,市場上還相當少見。直到改革開放,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末,西北大開發的號角吹響后,各地才相繼有大量高古陶瓷出土。
國家文物法嚴格規定出土文物不得進入市場,于是這些文物除部分為各地博物館收藏外,相當部分都通過不同渠道流向海外,只有少數流散在民間。由于數量驟增,價格并不高,也沒有受到市場的關注。只有一些文人收藏家,因為不忍國寶流散、損壞,才盡可能地把它們搜集保護起來。梁志偉也是在這個時候與5000多年前的馬家窯彩陶結下了緣分。
2000年春節前夕,幾個甘肅古玩商來到梁志偉的收藏館“文博堂”,說是有100多件馬家窯彩陶想轉讓,好回家鄉過年。當時梁志偉酷愛古陶的名聲已經傳遍了滬上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場,在此之前,他也陸陸續續收到過幾件馬家窯彩陶,這幾位古玩商正是慕名而來。梁志偉認出其中一位是馬家窯當地的民間高手,過去曾經打過交道。他也知道那幾年甘肅馬家窯遺址出土了大量彩陶,于是心里已經有了底。再拿起彩陶一看,陶胎的確是老的,而陶身上那些樸實無華的紋飾,更是令他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