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古物鑒賞家朱杰榮先生是位資深中國古玉、鼻煙壺及點翠頭飾收藏家,醉心研究中國文物逾三十年。1993年在香港參與成立中國古玉學會,現任該會主席。朱先生積極推廣中國玉器鑒賞,經常穿梭內地與香港兩地搜集研究資料。1992及1994年先后舉辦中國鼻煙壺及玉器展覽。十年前,朱先生開始收藏罕有的點翠頭飾,于2007年在香港文物博物館舉辦展覽。
已步過七旬的朱杰榮先生,當年只為了老來的冬天,不會感到寂寞,半生與古玉為伍;而因某種機緣,他又與罕有的點翠頭飾結下了十載緣。
身量不高的朱杰榮先生,有著不小的胸襟。
半生與古玉為伍,已步過七旬的他,實現了當年開始收藏研究古玉的目的——老來的冬天,不會感到寂寞。
“開始時,我只是被中國古玉的幼潔冰清所吸引,而我自小對歷史文物情有獨鐘,這種興趣讓我買下一件又一件的中國古玉。到了今日,我收藏古玉的熱情半點沒減,這種興趣令我的退休生活十分充實。”朱杰榮先生手上拿著一件價值逾百萬港元,約高五寸的和田白玉觀音,一派樂在其中地跟我說。
在廣東中山出生、于香港受教育的朱杰榮,共有八個兄弟姊妹,大部分從事藝術行業。他年輕時先后做過酒店管理、人事管理和銀行業推廣,在冷漠的商業世界打滾至65歲,但他血液里的藝術細胞并不甘寂寞,促使他在私人空間以搜集中國文物為樂。
“我擁有的第一件玉器,其實是妹妹送的禮物,那是一件木頭紙鎮,上面鑲了一塊斷裂透雕白玉扣。”朱先生細細道來那始自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收藏契機。
![]() |
清代的一頂點翠二龍九鳳六蝶鳳冠(上),清代點翠雙鳳鹿花卉紋勒子(下) |
朱杰榮先生是中國白玉“癡”,他擁有白玉的件數最高峰時期逾一萬件,現在則有約4000件。“白玉屬軟玉,色潤,玉質幼潔,觸感舒服,百看不厭。”他說。
例如一件商周羊脂白玉琮,就讓朱杰榮“矢志不渝”:“如此大件的商周出土(良渚文化)玉器,十分罕有。琮,是祭器之一種,乃新石器時代人們祭祀所用,具有文化歷史意義。它的造工粗糙,素身,切口不工整,是原始文物的特色。”
![]() |
白色有受沁褐斑玉琮(年代:商或西周) |
但是,觀看和欣賞,慢慢滿足不了朱杰榮先生。1984年,他接受妹妹的建議,毅然追隨中國古玉名師楊建方老師,在中文大學研習古玉鑒賞。多年來,除了聽老師講解教授,參看書籍,還跟著老師到國內不同地方作實地考察,或參觀博物館珍罕藏品。“從出處、質地,到組件的雕工、造型,當中的學問實在精深,并非三言兩語可概括。”他細數家珍之余指出。即使到了今天,他仍然有數不完的書要看,好深入了解收藏玉件的特征,又經常到訪中國不同的文物局、博物館,參觀出土玉器。整理藏品成為朱杰榮的未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