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級新疆和田白玉雕制 鼻煙壺,浮雕手法古樸,一面雕畫,一面刻字 |
在他的藏品中還有許多珍罕的鼻煙壺。“鼻煙壺在十六世紀由西方自朝鮮傳入中國,一直深得皇室貴族的垂青,貴胄子弟習慣用鼻子嗅煙味。鼻煙壺質材多樣,主要為白玉,而清朝慈禧太后就曾挖空一顆大珍珠來做鼻煙壺,極為珍貴。”十年下來,他藏有1600件古玉鼻煙壺,今日仍保存了800件,類別有趣多樣,有動物形態(tài)的、有蔬菜模樣的、有人物的、有風景畫的,質材大部分是白玉,也有珊瑚。朱先生向我展示他最心愛的一件鼻煙壺——用一級新疆和田白玉雕制,畫工生動,浮雕手法古樸,而且一面雕畫,一面刻字,十分細致。
![]() |
連體玉龍佩,通體刻淺浮雕龍紋(年代:春秋中晚期) |
但在他的藏品里,十分特別的正是點翠頭飾,朱杰榮先生去年在香港文物博物館就辦過點翠頭飾的展覽。
也是由于妹妹,朱杰榮先生與罕有的點翠頭飾結下了十載緣。那年,妹妹送了一件清朝點翠發(fā)髻配件給朱先生的太太,讓這位古玉收藏家一見鐘情,開始了另類收藏——中國古代頭飾。“透過頭飾可以了解古代人的裝束,包括發(fā)型服飾時尚,從中窺見人們審美趣味的變遷。”朱杰榮先生說。
根據(jù)文獻記載,頭飾的歷史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物料有骨、木、象牙,以至后期的金、銀、玉、寶石、珍珠、琥珀、瑪瑙、珊瑚、水晶、綠松石等,其精雕細琢,藝術水平之高,深深吸引了當時已有二十年收藏古玉經驗的朱杰榮先生。而獨具特色的點翠更占據(jù)了他藏品寶庫的重要位置,十年下來,他的點翠組件藏品逾萬件,完整的套件也有四百多件。
![]() |
清代點翠鎏金蝴蝶福 |
點翠是用珍貴的翠鳥羽毛為主要物料的高級飾物工藝,早見于漢朝,而在明清最為流行。翠鳥盛產于南亞,如高棉、印度等國沼澤地,毛色翠綠明亮,陰陽有致,又以頭頂和下顎茸毛最為珍貴而受歡迎,古人喜以制作飾物,是王室貴族的珍愛。
翠鈿是用金片或銀片打造成不同圖案的飾物底托,鎏金后將修剪細致的翠羽,按陰陽色澤及顏色深淺分層次排列好,用極精巧的手工,以稠稀勻稱的牛皮膠或糯米漿鋪底,將纖細的絨毛黏貼在底托的圖案上,經最后清理,便成一件燦爛的點翠首飾。這些彩靛黛綠的點翠頭飾不但輕巧,做工精細,當中的羽毛在不同光源的折射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其色澤百年不變。這當中,由于集金工、點翠技巧和雕刻等高級工藝于一身,只有最有經驗的工匠才能承襲,而物料又貴重,所以非一般人家可以擁有。據(jù)出土記錄,男女的頭飾均有翠鈿,而不同朝代,式樣設計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