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兔良在設備與人才上投下重金,與日本和香港成立的兩家合資公司,光機器設備就花費數千萬,從國外聘請的廠長和技術骨干的月工資高達五、六萬,還要承擔往返機票等其它費用,而當時日月的員工月工資僅僅數百元。1994年上半年,明牌鉑金飾品開始試生產。為了說服商場進貨,虞兔良帶領銷售團隊不厭其煩地上門推銷,并向他們承諾“銷售不出的鉑金首飾可以全部回購”。一些老客戶被他們的創業激情感染而同意小作嘗試。“當時進5萬的貨對我們來說就是大主顧了。”虞兔良說。一年下來,鉑金項目產生了數百萬元的虧損。但虞兔良還是堅定地認為,這種稀有尊貴、工藝優良的白色金屬飾品一定會在中國市場打開銷路。
這個市場的啟動速度比虞兔良預想得還要快。項目上馬的第二年,明牌鉑金飾品的銷售就達到了3,000萬元,第三年即1996年更是飆升到2個億,并且在市場上開始出現跟進者。1997年,當日月集團與老鳳祥正式“分手”時,其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1.8億元。1999年,日月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鉑金首飾生產商和中國最大的首飾生產商,這一年,虞阿五安心地將日月的經營交給虞兔良全面打理,自己只負責重大投資和資源整合兩項事宜。
但是,對鉑金的專注與投入讓虞兔良忽略了鉆石鑲嵌這個正在日益升溫的市場。而且此時的日月,已經是列強環伺。1995年以后,以周大福為代表的香港品牌和以蒂凡尼、卡地亞為代表的歐美品牌陸續進入中國大陸,并且迅速以時尚新潮的設計和富有創意的營銷策略搶占內地的中高端珠寶市場。與外資珠寶商在設計和品牌上的差距,曾經讓虞氏父子寢食難安。“我們琢磨了很多年,想了很多辦法。”虞阿五說道。
虞兔良1998年開始推動日月的轉型:銷售渠道從批發為主轉向以零售為主,競爭策略從成本競爭轉向品牌競爭。1998年4月,第一家明牌首飾專賣店在南京開業。現在,明牌已經在全國擁有31家專賣店和200多家店中店。部分國內市場,如杭州、武漢等地,明牌首飾專賣店的銷售量已經領先于其它品牌。“周大福將是我們在近5年內最大的競爭對手。”虞兔良說。對周大福進行跟進和學習,已成為日月上下員工每日的重要工作。
日月曾在香港、上海成立了專門開發高端首飾產品的首飾設計公司。但是在經過一年多的嘗試后,這家設計公司依照國際最新潮流設計的很多款式并不能為中國市場所接受。目前,虞氏父子暫時放棄了向高端挺進的想法,安心圈定占市場容量60%-70%的中低端消費群體穩步發展。在虞阿五看來,打通上下游形成更為徹底的“一條龍”模式,將能在珠寶首飾業的“微利時代”發揮更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