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最新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隨著中國奢侈品市場的成熟,奢侈品買家們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比如說,富裕階層為炫富等面子追求已明顯降低,老買家更喜歡有設計感、能彰顯個性品位和富含文化內涵的品牌。
十幾年前,國際大牌剛進入中國不久,不少購買者僅僅是以商標追隨為準,但當一部分消費者已經成為奢侈品消費的穩定客流后,他們開始變得極為低調。李厚霖認為,“奢侈品進入中國20多年,消費者已從最初的炫富型走向了感性型消費,許多成熟的消費者希望購買符合自身氣質和個性的奢侈品,對品牌概念沒有原先那樣強烈,有人甚至反感品牌商標過于張揚,從而偏好高品質、獨特、低調奢華。珠寶消費實現了從面子到里子、注重自我感受的轉變。”
李厚霖曾分析中國消費者審美需求變化路線為“三步走”,即從“成本第一”,變為“個性化需求第一”,再變為“品牌感性消費第一”。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消費者最講究穿金戴銀,優先重視的是珠寶的材質物料,量力而行進行消費,這時,珠寶的設計要素退居次要位置。此時國內市場的珠寶鉆石產品,基本上循規蹈矩,千篇一律。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消費者開始優先關注珠寶所體現的“個性化需求”,對價格不敏感,熱衷于各種消費。這樣,中國珠寶審美和價值體系邁出了“第二步”,此時,盡管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約,但對中國消費者而言,真正能夠起到促進消費作用的元素,已經迅速集中到“個性化價值”指標。2008年之后,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心理加速轉型,其審美和價值體系又在悄然生變,對珠寶價格的敏感度有所提高,激情消費有所冷卻,但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于“感性消費”,對品牌的信任度和依賴度在大幅度提升,格外關注珠寶產品的美譽度。
在李厚霖看來,珠寶消費從個性化需求到品牌感性消費,源于市場整體呈現大眾化的趨勢,隨著品牌價值競爭,以及價格競爭的激烈,消費價值觀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
近日,貝恩公司的研究也顯示,在奢侈品消費已趨成熟的北京和上海,有65%的奢侈品消費者打算減少購買帶有顯著LOGO的奢侈品。既然消費者已變得成熟低調,升級體驗、突出品牌文化和價值觀,可能是奢侈品在如今增速放緩情況下打出的恰當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