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余幼之時,人參,珊瑚,青金石,價皆不貴。今則日,云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清乾隆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如是說。文章記載翡翠在清早期其實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兒,但在如今卻是一大奢侈品。而造成這個現象巨大轉變的重要因素便是礦石開采的枯竭和人們的大量消費。翡翠在大量消費的時期可追溯致清中期。物依稀為貴,好的翡翠在當時也不多,大部分會上貢給君王和被貴族消費。這些達官貴人將翡翠定制成帽正,翎管,腰帶扣子,扳指,隨著清王朝時興奢侈之風的推行,翡翠行業業績也就步步高升。好的翡翠在當時用處可不少,不但可以使購買者在眾目睽睽之下好好炫耀一番,還可以避嫌將其饋贈與朝廷,使之賄賂風行當時。清末時期,翡翠的開采及消費已進入鼎盛時期。清慈禧太后對翡翠的熱愛更是炙熱,按祖制東宮能佩戴紅寶石,而西宮只能佩戴綠色的寶石,作為西宮太后,翡翠由于其珍貴獨特備慈禧的鐘愛,這點可從其東陵隨葬品中充分說明,出現大量的翡翠制品的陪葬,當今所流傳的各類老翡翠也多出于該時期。
翡翠品種的分類
除了對平安吉祥的向往,論收藏還是不能只看雕工和寓意的,最重要的還是石頭的品質。翡翠在色,種,水,坑的分級還是挺清晰的。種的分級以玻璃種最為名貴,其質地如同玻璃一般通透細膩,即使無色的玻璃種也有可能比帶色的其他種要貴很多,接近玻璃種的有高冰,比冰種要好,但透明度不及玻璃種。接下來的排位有冰種,冰糯,糯種,花青種,豆青種,油青種等。種越差,其透明度越差,里面混沌,棉絮也較多。當然種只是一方面,那“水頭”也是較考量的。無水頭的翡翠較干,看起來石質較重,沒什么“靈氣”,當然,增值空間也比較狹小。所以,以我個人的經驗我會推薦消費者挑選翡翠時注重種水,而不是是否帶綠或者帶色。比如中等翡翠:鐵龍生,顏色滿綠,夠辣,但卻種水不足,導致不夠靈動。大塊料的中差檔鐵龍生翡翠更加看似“綠色的大理石”,石質較重。論到顏色。顏色之分也比較多:比如常見的綠色,紫色,黃色,紅色,無色或白色等。而色種里又有更加嚴謹的分級:如綠色翡翠有分蘋果綠,帝王綠,藍綠,橄欖綠,陽綠等。紫色翡翠又分茄紫色,粉紫色等。總結綜上:消費者在購買翡翠時應該優先考慮種水,當然,色的重要性也很重要,好的種水搭配陽綠或者粉紫等,價格的漲幅空間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