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為期四天的“北京珠寶玉石藝術收藏博覽會”于7月26日到29日在民族文化宮舉辦,來自國內外300余家展商的數萬件展品吸引了不少愛好者前往,首日銷售額達到800多萬元。除傳統熱門產品外,一些“非主流品種”也成了觀眾注意的焦點,不少收藏者希望能早人一步投資“潛力股”。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多數展品都有標價并可現場認購,而參觀者們也紛紛詢價。根據舉辦方提供的數據,僅開展首日,展會成交額便高達800余萬元,其中不乏大額交易。一和田玉籽料原石被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以75萬元購買,一位女士以68萬元收藏了一只翡翠手鐲。一套手工雕刻古典紅木家具則被以38萬元的高價買走。
本次藝藏會展覽的內容從寶石、玉石到各類藝術品,基本對市面上的各類收藏品都有涉及,這也給收藏者們尋找新題材提供了不少靈感。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最近正熱的翡翠及和田玉外,碧璽也成為本次展覽上的焦點,很多收藏者將其視為有潛力代替翡翠的品種之一。據參展商戶介紹,去年以來,質量上乘的碧璽價格上漲達50%左右;以一顆6克拉的碧璽吊墜為例,價格在6萬元左右,而碧璽戒指價格少至五六千元。
在藝術品方面,繼前幾年的“核桃熱”后,橄欖核雕成了今年藝術品收藏的新貴。記者在展會上看到,橄欖核雕的題材非常多樣,從傳統的佛教題材到最近流行的話題如“遼寧艦”、“釣魚島”等都有涉及,價格則從數百、近千元到數萬元都有。據記者了解,最頂尖的橄欖核雕甚至能以10萬元/顆的價格起拍。隨著價格提高和市場飽和,主流收藏品種升值空間正在縮小,作為“潛力股”的非主流品種無疑更具誘惑力。然而相伴而來的風險也不能小看。對此,在展覽現場提供免費鑒定的國家高級珠寶鑒定師柳建忠教授表示,收藏者應多聽從專業人士意見,并在購買投資品時注意保留鑒定證明及發票等消費憑證,以免蒙受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