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前不久,在上海的泗涇路上新開了一家中國四大名石交易中心,舉辦了一場頗為時尚的名石鑒賞匯。中國四大名石,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歷來為印石收藏的首選,早在宋朝之前,就已風行。印石硬度適中,適于篆刻,可以追求各種不同的藝術效果,或有迸裂的拙樸之感,或有工整秀逸之感,有筆有墨,可在方寸之間恣意表達,且天然造化之物,也符合文人雅士清雅高逸的審美情趣。
然而,現在更多人在尚未弄明白印石與玉石的區(qū)別,就一股腦兒地扎了進去。捂著石頭等升值,成了一種普遍心態(tài)。石是有石性的。壽山田黃有所謂“六德”之說,即“溫、潤、細、結、凝、膩”。其中,“膩”就是指石頭質地宛如凝脂,放在手上搓,有輕微油膩感。而昌化雞血石,因其“血色”口彩不少:如在印頂有片狀“血”,稱為“鶴頂紅”;“血色”中間環(huán)繞著一圈兒的,稱為“紅腰帶”;“血色”點式分布,就是“滿天紅”;布滿70%以上的血,即稱“大紅袍”。從篆刻的角度講,最能表達筆墨韻味的,可能非青田石莫屬。清代金石大家陳萊孝有證:“治金刻玉古時章,花乳青田質最良。”現代書畫篆刻大家吳昌碩、齊白石等人更堅持“非青田不刻”的原則,足見對于青田石的喜愛。
不過,人們更愿意務實地相信,在真假難辨的藝術品市場,擁有天然石紋的石頭很難造假——或者說造假成本太高,不值得去造假。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投資可能門檻最低。唯獨讓人擔心的是,只有“一兩田黃三兩金”的“田黃兄”可能會被“連江黃”冒名頂替。(文\王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