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琮(資料圖片):高4.4、射徑7.5、孔徑6.4厘米
源遠流長的中國玉文化在今天表現為民間無處不在的“玉石情結”——材質、題材各異的玉雕工藝品均為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然而,玉雕行業繁華背后卻漸露疲態——商業化、規模化在帶來文化影響力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使得作品的題材、構圖、風格等方面存在“千人一面”的雷同現象。
行家認為,一旦玉雕藝術無法為材料帶來附加值,反倒損壞原材料的價值,收藏者可能轉向收藏原石而放棄雕工。
溯源:良渚文化玉器高峰難企
廣義的“玉”,泛指為各種各樣的玉種,包括傳統的白玉、翡翠,和隨后興起的瑪瑙、岫玉、黃玉、碧玉等。與此同時,其他備受追捧的石種如黃蠟石、壽山石、雞血石、田黃等的精品市場價值和影響力幾近比肩玉種。
距今5000年~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并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最高峰。不僅如此,中國玉雕大師馬進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感慨說,良渚的玉工至今難以超越。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雖然玉石雕刻工藝可追溯到興隆洼文化時期,但市場中流通的多為清代民國玉雕工藝品。
玉雕工藝在清代時集歷史文化之大成,宮廷內甚至設有玉器造辦處督辦玉料,宮廷中御用玉器極多。其時,中國南北形成了多種玉雕工藝流派,主要包括以北京為代表并涵蓋遼寧、天津、河北、河南、新疆等地的“北派”(也稱“京津工”),其風格莊重大氣、古樸典雅。其次是以揚州為代表的“揚派”(也稱“揚州工”),其特點是講究章法、古雅秀麗。“揚派”在清末民初影響力輻射至上海,與當地的文化氛圍形成了新生的“海派”(也稱“上海工”),其特點是細膩嚴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廣東為代表、包括福建一帶在內的“南派”(也有一說將其分為“廣東工”、“福建工”)。廣東玉雕長期受廣東牙雕和潮繡的影響,在鏤空雕上獨具特色,造型豐滿傳神。除了歷史的影響力外,廣東目前擁有全國主要的四大翡翠玉石生產基地和集散地,更令其在玉雕行業中有重要的地位。
“玉”的定義被拓寬意味著市場需求的劇增,這從整個玉石產業鏈近年發生的變化可見一斑。從源頭看,傳統的人力采掘已經逐漸被機械開掘代替,各種材料的年生產總量直線上升。而生產規模也急劇擴張,據行內人士估算,中國玉雕行業的從業人數可以百萬計,更不用提包括經營者在內的從業人數。
現狀:工藝不求變收藏者不買賬
“不同門類的玉雕之間當然可以相互學習,但不能雷同。不同的材質應該有不同的題材和風格。”和田玉玉雕師郭海軍說,這是不同玉石的特性所決定的,“比如和田玉跟壽山石的硬度各不相同,堅硬的和田玉需要使用特殊工具和設備,而壽山石只需要普通刻刀就可以加工制作。工具上的限制決定了在和田玉上所施的工藝,也許不可能像壽山石那樣盡善盡美。”這從和田玉和壽山石的同題材作品上可見區別,前者的表現手法更為拙樸、溫厚,而后者更為細膩、精致。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令不同的玉石風格各異。“比如翡翠的市場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和田玉的市場主要在北方,其雕工肯定各有特點。”郭海軍說,由于歷史上和田玉多為宮廷達官貴人的玩物,所以傳統風格更為貴氣大方,而翡翠的工藝表現手法更具有民間文化特點。
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兩種玉石在現代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定位,郭海軍說,隨著近20年來和田玉走入民間市場,和田玉的工藝師們也借鑒了壽山石和翡翠的雕刻方法,客觀推動了行業的發展:“這與和田玉自古借鑒陶瓷和青銅器有異曲同工之妙,重點不是全然借用,而是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和自我創新。”
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館長譚偉彬則更強調文化和時代背景對玉雕行業所起更重要的作用:“上世紀60~70年代時,廣東象牙業創作了成昆鐵路的作品贈送給聯合國,傳為佳話。而現在的玉雕產品卻普遍不具有時代感,說明作者們沒有深入生活,缺乏感性認識又缺乏一線的采風,當然難以創新。”他提議,以廣州為例,比如荔枝灣、水鄉的題材就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嶺南文化題材:“相比一窩蜂制作好意頭的題材,我更愿意看到作者們創作保留各地文化特色的題材。”
憂慮1 低劣工藝破壞玉石價值
從業者的水平決定了行業的整體水平。據了解,規模的擴充和市場不同層面的需求令玉雕行業被劃分為中高低三層,除了傳統單位和企業的工藝大師外,還有獨立經營的大中型作坊,而最低層的就是被行內稱為“夫妻檔”的家庭小作坊。
記者此前在廣東四會和平洲的實地采訪中了解到,當地很多普通百姓依靠加工、銷售玉石為生,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起碼溫飽無憂。盡管必須承認這些家庭小作坊在玉雕行業中的補充作用,市場對低端玉器也確實存在巨大的需求,但市場中像岳先生這樣對玉雕行業憂心忡忡的行家不在少數:“如果市場上充斥的都是工藝低劣的玉雕,對于整個行業起負面作用之余,也破壞了收藏者的審美能力。”
“這幾年我發現在保持地方特色方面,北京和揚州做得比較好,而其他地區的玉石雕刻風格大同小異,明顯受到福建工的影響。”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館長譚偉彬對此有更深的體會,“各地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同形成不同的玉雕風格,比如廣東玉雕就表現了嶺南文化,但目前廣東玉雕有被同化的傾向,無法發揮自己的文化特色。”譚偉彬說,福建壽山石近年發展迅猛,市場效益極大,令不少玉種開始跟風。加上福建的玉雕師傅參與了各地的玉石雕刻,直接影響了其他玉種的雕刻工藝。
“在四會,起碼有1/3以上的玉雕師傅來自福建。”譚偉彬認為,這種現象并不僅僅出現在翡翠行業中,他最近在昌化發現,有的雞血石雕刻大師也前往福建“取經”。他認為,這與福建自古就擁有精湛的木雕、石雕傳統工藝有關。另一方面,近年壽山石的市場行情走高,市場效應吸引了其他石種的效仿,甚至出現“二次模仿”。
另外,譚偉彬認為廣東玉雕風格出現轉變,還與原材料價格大漲有直接關系:“廣東玉雕以鏤空為特點,在現在珍稀材料以克計價的時代,作者不可能不顧成本來挖空玉石。加上鏤空雕刻工序多、耗時長,簡單的薄意雕才能賺快錢。”
當然,并非所有的工藝師都如此趨利。“有的作者保留了玉雕的嶺南風格,但往往又可能出現過于保守的極端。”譚偉彬說。
憂慮2 過分迎合潮流浪費原材料
和田玉玉雕師郭海軍對玉雕行業同質化問題也頗有感觸。他認為玉雕工藝的發展速度已遠遠追不上批量生產的速度,作為工藝師,他對于尋求創新突破的難度深有感觸。他認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部分工匠能力有限,不能充分利用原材料,導致一些制作淪為“破壞”:“有的商家為了更大的收益,甚至把上好的和田玉的籽料切片后做成小牌銷售,而不是將整塊原料用于制作傳世藝術品。資源的浪費令我們覺得心疼。”另一方面,過去因材施藝的傳統經驗在現代并沒有廣泛利用,有的作者過分迎合潮流,制作一些被郭海軍稱為“低級趣味”的產品,“不健康的主題無法成為經受歷史考驗的藝術品。”
由于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和雕刻工藝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不少收藏者近年提出收藏原料的觀點。蔣先生一開始收藏舊玉雕,當發現明清玉雕價格大漲、贗品泛濫后,他開始轉向收藏現代玉雕。但是,真正能入蔣先生眼內的現代玉雕并不多,再加上考慮到好玉雕的性價比問題,他決定收藏原材料:“雕刻工藝可能錦上添花,但也可能起狗尾續貂的反效果。在無法用我能接受的價格買到好的玉雕時,我寧可選擇樸實無華的玉石。”據了解,跟蔣先生有同樣想法的收藏者越來越多。
事實上,自古以來,精湛的工藝就是凸顯玉石文化內涵和附加值的重要條件,“玉不琢不成器”清楚闡述了這個傳統觀點,也顯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收藏玉石原料是收藏者個人的選擇,但不代表可以否定玉雕工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