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馗】 樊軍民作品(圖片資料珠寶之家網提供)
和田玉仔料,原礦藏在“萬山之祖”的昆侖山深處,經歷天地滄桑的變遷、風霜雨雪的侵蝕,一些玉石破山而出,裸露于天地之間,后經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玉塊崩落到山澗中,滾動在河道里,從而,使得有棱有角的山玉的磨圓度變好,也洗滌掉原有的圍巖與瑕疵,呈卵石狀,溫潤而澤,為最具生命力的美玉品種。如此珍稀的自然遺產,在今天卻時常遭遇仿真處理技術的挑戰,令人難辨真假。在此筆者作為有地質專業背景的藏迷,就參與市場的一些經驗,對和田玉仔料原生皮色的特征闡述己見。
(一)全包裹、微透明
了解和田玉仔料的成因,就知道和田玉仔料呈渾圓狀,外表有厚薄不一的皮殼,顏色常有棗紅皮、秋梨皮等。渾圓狀的仔料,皮色必然是全包裹的,巧雕、人工開門子和分割成小塊的除外。皮呈微透明、亮亮的或叫“有油脂光澤”,手捂或手握1~2分鐘,即見其“出汗”。
(二)顏色自然
仔料在河床中經千萬年沖刷磨礪,自然受沁,它會在質地松軟的地方沁上色,在有裂子的地方深入肌理。皮上的顏色應是由深變淺,裂隙上的顏色則由淺至深。這種皮色是很自然的,很喜人,搶眼而不礙眼,并且,色澤隨歲月增進愈顯親和力。
(三)皮色有層次感,皮肉呈漸變過渡狀
由于仔料的皮色是在原礫石表面慢慢形成的,是風化和水的解析作用以及大、小氣候循環制約等因素共同制造的,是分階段的,所以顏色沁入玉內有層次感,皮和肉的感覺是一致的,且呈漸變過渡狀。
(四)皮似有一層不同顏色的毛氈
這類仔料多為石皮仔料。由于形成璞玉的特殊圍巖條件以及透閃石礦物的纖維交織結構,這類仔料盡管已風化磨礪為渾圓狀,但是其表面會有無數細細密密的“小砂眼”,呈毛氈狀,在10倍放大鏡下可以看出。
(五)無皮色的仔料
無皮色的仔料多屬于山流水料,肉色即是皮色,皮色即是肉色,可呈深淺不同的綠色。所以,也有人按顏色對和田玉進行分類。不過無論是白玉、黃玉或墨綠色玉,其表面多少有層包漿或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