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云紋金冠
宋 月影梅花銀盤
展覽日期:2011年12月15日2012年1月15日
展覽地點:杭州歷史博物館二樓臨時展廳
南京和杭州都是中國著名的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之緣把這兩座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緊密相連。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美譽,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從湯山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再到民國文化,當代文化,南京文化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發展脈絡。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南京市博物館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設中搶救性發掘了一批墓葬,其中不少是貴族墓葬,墓中的文物不乏精品之作,無論是瓷器、玉器、金銀器,還是竹木牙雕器物,形制優美,工藝精湛,代表了高超的器物制作工藝水平;杭州歷史博物館一直致力于發掘歷史文脈,并通過加強館際合作交流來積極探索博物館展陳的創新與發展,為此,兩地城市博物館聯袂推出跨年迎新特展“金玉滿堂江蘇南京出土金銀玉器珍品展”。
本次特展展出的80余件(套)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30件,多出土于南京宋代貴族墓葬及明代開國功臣與貴族的墓葬中,如張同之墓、秦檜家族墓、黔寧王沐英家族墓、中山王徐達五世孫徐俌墓、南安侯俞通源墓、蘄國公康茂才墓以及東勝侯汪興祖墓等,是南京市博物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料以金銀、玉石為主,包括頭飾、腰飾、掛飾裝飾用品,以及金盤、玉碗、銀匙等生活用具,種類齊全,工藝精致,時代確鑿,不僅體現了宋代、明代貴族典雅精致的日常生活,向我們展示了宋代與大明王朝奢華、興盛的繁榮風貌,也是研究宋代和明代金銀玉器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與藝術價值。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經濟繁榮,文化藝術百花齊放的時代,人們總會將香風羅裳、文士雅客與之聯想到一起,而此時生產的金銀器物也透露出這種清新之風。隨著市民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它不再僅限于宮廷、貴族使用,市坊間也多喜愛這樣的金銀制品。它一改唐代以來的奢華富麗,轉而追求造型的美觀,紋飾的素雅,這次展出的宋代著名詞人張孝祥之子張同之墓出土的月影梅紋銀盤、金鑲玉錢,宋秦檜家族墓出土的玉佩、玉飾件等無不體現出這樣的特點,雅致而富有生活氣息。這一趨勢還影響到了元代金銀器具的制作,其風格與之大體相似。
明代金玉器在品種和工藝上與唐宋相比有了較大發展,在裝飾內容、表現手法和工藝制作各方面都達到了空前水平。如在明代金玉飾件的制作中,首先注重的是樣式設計的獨具匠心及款式的新穎別致;同時,對吉祥意義的表現也成為飾品設計所追求的目標,例如吉祥圖案及花卉鳥獸紋樣在此時甚為流行,而上層貴族飾品多采用象征高貴與權勢的龍鳳圖案;新出現一些如佛像、梵文等釋道類題材及文字型飾品,亦極具時代特色。制作工藝繼承了前代的技法,大量采用鏤空技術,并結合錘鍱、鑲嵌、拉絲、累絲、掐絲、炸珠、焊接、鏨刻、范鑄等工藝,尤其累絲工藝的發展使金銀器手工制作達到了精細之最,它把明代金銀首飾的制作定型為技術化的風格纖巧,秀麗,規整,精細至上。另外金銀首飾的鑲玉嵌寶亦在明代達到鼎盛,詩歌“簪頂牢箝石榴子”、“金鑲蝴蝶鬧紛紜”生動地描述出此時金玉相互映襯的和諧。精巧純熟的工藝同樣體現在明代的金玉生活用具制作上,其種類繁多、樣式多變,從杯盞到盤碟,無不華麗、豐滿,洋溢著奢華之色,流露出濃厚的宮廷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