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溝的虎紋金飾
老虎的兇猛和頑強一直為人們所推崇,虎圖騰崇拜在古代很普遍,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上,虎形的圖案比比皆是。虎符是帝王將相,調兵遣將的重要信物,盛行于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新疆古代塞族、匈奴、突厥、回鶻等民族都喜歡老虎。1978年,我區著名考古學家王炳華在吐魯番盆地阿拉溝墓葬進行發掘時,發現了一位已經香消玉殞的年輕女子墓葬,其中散落著令人眼花繚亂的黃金飾品。專家推測,這座黃金墓,可能是戰國至漢代古老的塞族人留下的,這個女子可能是一位部落酋長家的千金小姐。
阿拉溝墓葬出土的金器量多,大小合計達200余件。大多是帶飾、衣飾。虎紋圓牌八塊,(上圖)直徑6厘米,重20克上下,圖案中老虎軀體卷曲成半圓,極富動感。對虎紋金箔帶四件,長26厘米,寬3.3厘米,重27.75克,呈長條形,是鑲嵌于皮革上的裝飾物,兩虎相對,虎視眈眈。造型獨特,工藝精細,顯示出較高的工藝水平,學者們認為這是當地古代居民圖騰崇拜的表現。動物紋是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征,塞族人是新疆古老的游牧民族,喜歡佩戴獅子、老虎、狼等動物紋飾的裝飾品,學者們稱之為“野獸風格”。
漢代吐魯番的車師貴族也比較喜歡具有“野獸風格”的黃金飾品,1996年考古人員在吐魯番市交河故城溝西墓葬中,發現的裝飾虎紋的金冠(中圖)、虎紋金戒指、牛頭形金牌飾都反映了這種草原文化。
妙趣橫生的虎形紋
1994年吐魯番市交河故城溝北墓葬出土的怪獸啄虎紋金牌飾,是一件充滿神秘色彩的珍貴文物。金牌飾呈半浮雕形,只見一只鷹嘴龍身、鷹爪的怪獸,正啄住一只老虎的脖頸,鷹爪抓住虎的面部。老虎則低首垂尾,一副任由怪獸撕咬,無可奈何的狀態,形成了怪獸的兇悍與老虎的頹喪的鮮明對比,頗有情趣。
老虎也經常出現古代銅器中,如吐魯番艾丁湖古墓中出土的一件戰國至漢代時期的虎噬羊銅飾,鑄造精巧,老虎邊走邊拖咬著一只身體蜷縮的羊。透雕的方法刻畫出老虎強壯的身軀和粗壯的四肢,連爪趾都刻畫得纖毫畢現,是一幅生動寫實的野獸撲咬家畜的立體圖景。
毛織品中的老虎卻是乖巧可人,1985年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發現的一塊黃色毛織品中,裝飾有栩栩如生的老虎和駱駝,如同現代流行的卡通虎,流露出雅致童真的情趣。專家們認為,毛織品上的老虎是2800多年前且末居民手繪而成的。